德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由于经历独特工业化发展道路,其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别具一格。山西师范大学徐继承博士早在2013年出版《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一书,该著作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德国通史和断代史著作系列,而且将德国经济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以戴维·诺瑟姆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近代德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该书从城市人口的增长、空间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动力等层面考察近代德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德国城市化特点,并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受莱茵工业化发展模式与德国特殊国情的影响,德国城市化不仅呈现出大城市优先增长与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现象,也形成了“分散化的城市格局”,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城市化道路。工业化高速发展与城市化快速推进,也成为19世纪晚期德国强势崛起的重要因素。
徐继承博士的这本学术专著对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城市化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为我们研究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强势崛起的历史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览全书,不难发现有以下学术特色:
首先,选题新颖。德意志帝国时期是德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探讨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化的发展动因,梳理城市化的发展脉络,总结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德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而且也能够整体把握在德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下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尽管对近代德国城市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霍尔斯特·马策拉特在1985年出版的《1815—1914年普鲁士的城市化》,该书倾向于从长时段的视角解读近代德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克拉贝著的《19、20世纪德国城市史》侧重研究德国市政管理制度的变迁、近代德国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科尔曼著的《19世纪巴门社会史》则集中于德国城市的个案研究,不过从整体上看对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其次,该书研究视野开阔,拓展了德国城市史研究的新领域。受传统史学的影响,德国学者在研究城市化的过程中侧重论述城市的人口增长、社会结构的变迁、市政管理制度的形成与演进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迁对城市化影响则较少涉及。该书第三章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城市发展主要从产业转型的视角解读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化发展。
最后,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城市化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在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产业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本书在研究德国城市化过程中除了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外,还借用了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该书也借鉴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理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推拉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得出很有启迪性的新观点。如近代德国政治发展对城市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纵观近代以来,德国政治发展先后经历了从宗教改革时代的邦国林立的松散联邦体系,到18世纪逐步形成了以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主导德意志联邦,再到19世纪70年代创立了普鲁士为主导的德意志帝国。德国城市体系也由16世纪的多中心体系,到18世纪发展成为了以维也纳与柏林为主导的双中心城市体系,再到德意志帝国时期形成了以柏林为主导的单中心城市体系。
必须实事求是地指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一书也存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之处。例如,限于资料,作者有关近代以来德国城市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普鲁士的视角,显然无法充分反映德国城市化进程的全貌;此外,相关人名、地名等中德文对照,以及中德文人名及简历对照等,还有不少遗漏,不甚完整。所有这一些,希望作者在日后再版该书时能够加以考虑。
作者简介:张跃发(1949-)男,陕西宝鸡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