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珊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李玉珊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200例,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卧床和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卧床和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减少心率失常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而且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病,是由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引起,临床可以治疗缓解,但复发性较高[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是在原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发生急剧减少及中断,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引发心肌坏死,并发心律失常,严重者危及生命[2]。因此,除了早发现早治疗外,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也很重要。本次研究是以2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91例,病人年龄在34-76岁之间,平均为(55.2±3.8)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均为发病2 h-7d,全部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卧床休息,24h心电监护,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避免出现休克,防止并发症出现[3]。
1.2.2 观察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待患者48h内生命体征和病情平稳的状况下,给予循证护理。护理要点:①密切关注病情:心律失常主要在急性心肌梗死后7-14 d内出现,而发病1d内最为常见[4],加强这一时段的巡视与护理尤为重要。一旦病人出现心悸、气短等心律失常症状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②严格控制诱发因素:病房护士应对病人每天的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严格控制,以免影响病人休息,保持病房合适的温湿度。③心理干预: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帮助病人认识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信心,能主动配合治疗及后续康复过程,并降低应激水平。④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宣教手册,举办宣传讲座,开展健康指导。
1.3 评定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相关指标,包括: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卧床和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两组之间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结果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23%)显著高于观察组(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心律失常、卧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原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供血骤降或完全中断,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与心律失常[5]。有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发心律失常所导致的60 min内死亡率在50%以上[6],因此制定规范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案对防范发生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表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可促进护患沟通,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121000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孙静.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55
[2]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52
[3]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35-236
[4]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2-104
[5]杨丽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82-83
[6]黄春兰,朱辉群,黎小惠.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1):1441-1442.
R473.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