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血小板多项参数的变化趋势

2015-11-07 05:23吴群辉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血小板变化冠心病

吴群辉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血小板多项参数的变化趋势

吴群辉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血小板多项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42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时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结果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时PLT明显升高,PCT、MPV、PDW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 PLT、PCT、MPV、PDW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可反映冠心病病情控制情况,抗血小板治疗2周时血小板四项参数,4周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参数;变化趋势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心病病程进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可反映冠心病病情控制情况。抗血小板治疗对控制冠心病病情、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分析了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血小板多项参数的变化趋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42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9岁~76岁,平均年龄(60.35±11.48)岁;体重 56kg~87kg,平均体重(64.56±10.53)kg;冠心病病程1年~15年,平均病程(7.12±1.80)年。

所有患者均有心悸、胸闷等临床表现,活动后加剧或出现心前区疼痛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Ⅰ~Ⅲ级,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证实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入组前2周内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等,研究对象剔除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其他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拜阿司匹灵,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mg,国药准字J20080078),剂量为100m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维,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75mg,国药准字 H20056410),剂量为 75mg/d[2]。

用药后加强随访,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时抽取静脉血,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参数的变化。

1.3 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时PLT明显升高,PCT、MPV、PDW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4周、8周、12周时 PLT、PCT、MPV、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PLT、PCT、MPV、PDW等血小板四项参数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PLT、PCT、MPV、PDW等血小板四项参数比较(±s)

注:与治疗前对比,*表示P<0.05。

n=42 PLT(109/L) PCT(%) MPV(fL) PDW(fL)治疗前 152.35±35.42 0.24±0.04 10.02±2.31 18.93±3.57治疗后 2周 178.46±32.68* 0.20±0.05* 8.26±1.78* 15.11±2.11*治疗后 4周 199.21±34.15* 0.18±0.03* 6.13±1.58* 14.98±2.15*治疗后 8周 201.35±36.27* 0.17±0.04* 6.15±1.63* 14.65±2.20*治疗后12周 198.62±33.43* 0.18±0.03* 6.10±1.65* 14.70±2.18*

作者单位:425600湖南永州宁远县人民医院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是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础,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作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血小板的功能和活性直接决定着血栓的形成,是影响冠心病病程进展的关键环节[3]。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中大量血小板处于休眠状态,在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后血小板才发生活化。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血小板被大量消耗,骨髓应激性地大量补充大体积血小板,不断加重血栓形成,并向血液释放大量血栓素A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小板因子-4等活性物质。血栓素A2释放入血后与前列腺素I2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促进冠心病病程进展。而循环血中大体积血小板增多,导致MPV和PDW增加,提示血小板的活性和代谢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上升[4]。因此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和进展,也为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效果评价、预后等提供参考依据[5]。

临床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应重视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小剂量使用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本研究对4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其用药后12周短期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发现在用药2周后患者PLT明显升高,PCT、MPV、PDW明显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抗血小板治疗2周内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至治疗后4周患者PLT进一步升高,PCT、MPV、PDW进一步下降,并在之后的8周、12周时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抗血小板治疗4周时即可达到稳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血小板四项参数不再发生大的波动。

虽然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但尚不能完全阻断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少数患者在经过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功能仍比较活跃,因此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血管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可反映冠心病病情控制情况,抗血小板治疗2周时血小板四项参数,4周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1]张淑贞,卢秀兰,欧丽丽.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60~62.

[2]许文亮,武越,惠波,等.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4):262~265.

[3]孟锐,张丽丽,靳维华.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血小板多项参数的变化趋势[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05~207.

[4]胡玫,付一,刘广宣,等.血小板四项参数与冠心病的临床意义[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4,31(2):21~22.

[5]邹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1467~1468.

R541.4

B

猜你喜欢
血小板变化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从9到3的变化
警惕冠心病
这五年的变化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鸟的变化系列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