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丽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临床疗效分析
韩 丽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恢复情况、血酮恢复情况、尿酮恢复情况、PH值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血糖恢复情况、血酮恢复情况、尿酮恢复情况、PH值恢复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治疗安全性方面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胰岛素泵;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临床治疗效果
为了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特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在50-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4±3.18)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52-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9±3.1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P>,无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小剂量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方式是: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注射的剂量为0.1U,当患者的酸中毒情况得到纠正、尿酮体转阴后改为0.6-1.3U/小时进行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恢复情况、血酮恢复情况、尿酮恢复情况、PH值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评价指标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无低血糖情况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患者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无低血糖情况发生,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血糖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生低血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43%;观察组患者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83%,X2=7.18,P=0.007。在血糖恢复需要的时间、血酮恢复需要的时间、尿酮恢复需要的时间和H值恢复需要的时间等详细情况见表1。
随着经济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几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患者患有糖尿病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1],会造成糖分、蛋白质、脂肪代谢失衡等情况的发生[2],因此,需要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和平衡酸碱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3]。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表1 两组患者具体情况比较表
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合并症情况,严重的酮酸症酸中毒能够让外周血管扩张和心肌收缩能力下降[4],最终会导致低体温、低血压情况的发生,并且能够降低胰岛素对患者治疗的敏感性[5]。
临床治疗研究表明,小剂量的胰岛素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人体产生胰岛素的作用,具有简单、安全的特点,能够减少低血压情况发生的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就是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的良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43,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另外,笔者还发现,胰岛素泵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情况,能够调整胰岛素的基础率,并且在血糖恢复情况、血酮恢复情况、尿酮恢复情况、PH值恢复情况方面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药效发挥的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酮酸症酸中毒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能够优化治疗的效果,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1]陈翠云,周广兰.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3,01:109-110.
[2]区健民.胰岛素泵应用于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2:142-143.
[3]李炼,丁琼.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1:160-161.
[4]郝建军.胰岛素泵治疗3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1:231-232.
[5]黄映华,陈雪云,郭粉莲.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4,22:3431-3432.
R587.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