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加工机械全球市场现状与趋势
Margret Menzel女士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 (VDMA) 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协会市场推广及贸易展览部门主管Margret Menze
近年来,国际肉制品市场对加工机械及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肉制品行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每年,全球肉制品消费量以2-3%的速度递增,2014年的全球贸易量达到2.25亿吨。根据英国知名咨询公司欧睿国际的预测,到2019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5亿吨。在北美和西欧,肉制品的消费量已经稳定在较高水平,因此,人均消费量不太会有明显增长。
未来,肉制品消费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增速快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亚洲、拉丁美洲、东欧和非洲等地区将是拉动增长的主力。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肉制品人均消费量还不足西欧及北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0%。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欲旺盛的中产阶级蓬勃兴起,有助于带动肉制品消费量的稳步增长。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促进对于机械的需求,如:城市化进程、更加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食品加工方式、超市等零售终端数量增加、饮食结构变化、人们更多食用速食,等等。这些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上演。
但消费量并不是唯一的重点。肉制品质量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在处于工业化进程和行业附加值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西方国家的市场焦点是——投资有助产业经济效益优化的领域,包括高能效技术、生产效益管理、便捷的保洁、稳定的质量和高度自动化。此外,通过智能包装和灵活的生产技术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在西方市场也是一大热点。
综上所述,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现代化的加工及包装机械的需求近年来稳步攀升,而这一势头有望延续下去。
对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可以从肉制品加工机械的国际贸易额窥见一斑。这么说是因为,一方面,没有关于全球肉制品加工机械年生产总额的确切数据,因为并非所有国家记录全国机械年产量总额,也没有其他有力依据可供参考。另一方面,各国机械的出口量是有明确数据的,因为每个国家的海关都会对各个品类的货物记录其出口量。
另外,参考机械出口量还给我们提供额外信息:它代表了出口国和进口国双方的机械发展水平: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生产具备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投身国际竞争。而在进口国方面,对进口机械的实际需求体现了生产工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因此也是该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发展等级的鲜明标志。很多时候,仅靠一国国内的机械供应商,无法真正满足加工企业的技术要求,这在工程机械行业欠发达的国家非常常见。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定期评估来自52个工业化国家的出口数据。根据我们对这些数据的分析,2014-2015这一年间,肉制品加工机械的国际需求增加了35%,在去年达到17.16亿欧元的市值。然而,上述肉制品加工机械的国际贸易额,仍然无法全面代表这个市场的现状:包装机械虽然也在肉制品行业频繁使用,但在数据统计时被归入其他品类,这一部分数据理应被计入我们的统计。我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包装机械的全球总市值约为8亿欧元,
德国在肉制品加工机械领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其无法撼动的出口冠军地位。尽管去年德国的市场份额下滑到了28%,但其全球第一的地位没有受到影响。
该行业全球第二大出口国荷兰,2014年的市场份额达到23%。排名第三、第四的分别是意大利和美国,市场份额各占7%,与冠亚军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此外,奥地利市场占有率5%,中国4%。
下面,请允许我更详细地介绍一下德国在肉制品加工机械方面的发展状况:德国不仅是该行业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其本国对于肉制品加工机械也有强大的内需。2014年,德国的肉制品加工机械总市值达9.5亿欧元,同比去年有4%的增幅。而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这一增幅主要是由内需拉动。
目前,对于德国的肉制品加工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尽管在一些主要出口目的国存在政治或经济危机,但他们依然持乐观态度。德国的相关出口额在尽量上半年实现11%的增长。而由于俄罗斯进口量的低迷表现,德国机械出口到一些欧盟国家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对波兰和法国的出口量。德国向美国、中国和巴西出口的肉制品加工机械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如果2015的发展势头得以保持,全球肉制品加工行业的产能可实现3-5个百分点的增长。
对于多数德国机械供应商来说,出口是一大业务支柱。这也是其他主要出口国家的现状。
欧洲依然是肉制品加工机械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49%的机械均销往欧洲各国,尤其是28个欧盟成员国(占总销量的33%)。
然而,欧洲市场在全球所占的份额呈下滑趋势。几年前,全球60%的肉制品加工机械出口到欧洲地区。目前我们观察到,肉制品加工设备市场的中心已悄然发生了转移,接下来的几年内,这种变化将持续发酵。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市场地位不断增强:亚洲以16%的市场占有率,成为该行业的全球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另有约12%的机械设备销往中美洲和南美洲,而北美只占11%,其地位已然被中南美洲取代。
尽管2014年俄罗斯的肉制品机械进口量有8%的降幅,该国在去年依然是全球最大需求市场,美国和中国紧随其后。位列前三甲的俄、美、中三国,共占据2014年全球进口量的十分之一,而在进口量前十强名单中,还有英国、法国、德国、巴西、波兰、澳大利亚和荷兰。
另外,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力、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去年进口量也有所增长。
中国在全球肉制品加工设备市场前十名的排行榜上位列第三,可谓众望所归,因为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肉消费国。下面让我们走近中国来一探究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加工国、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家禽肉类加工国、和仅次于美国及巴西的第三大牛肉加工国。更有甚者,中国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肉制品消费国。2014年,中国的生鲜肉类销量达到6,500万吨。尽管有这么高的总销量,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在2014年只有48公斤,在国际市场上仅位列中游。(各位可以做一个对比:巴西2014年的人均肉制品消费量是98公斤,美国是76公斤。)
基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中国有望在接下来数年内增加人均肉制品消费量。根据英国权威市场调研机构欧睿国际的预测,中国生鲜肉类的销量将在2019年之前实现又一轮14%的增长,达到年销量7500万吨的水平。如此高产量和高消费量的背景下,势必引发对于肉类加工机械和工厂的强劲需求,而这一需求,是无法仅靠中国本国供应的产品来满足的。正因如此,中国在肉制品加工机械方面的进口量,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猛。2014年,中国的肉制品加工机械进口总额达1.08亿欧元——其中有约50%的机械产品是从德国和荷兰进口的。中国在该领域的其他主要进口来源包括美国、日本和丹麦。
然而,中国的角色并不局限于进口国,它也是日益重要的肉制品加工机械出口国:以2014年为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出口总额高达6700万欧元,产品主要流入美国、俄罗斯和其他亚洲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日本、越南)的市场。
IFFA 2016展会呈现怎样的主流趋势?根据我的个人观察,主要有以下四大核心议题,将对全球肉制品行业及其供应商产生深远影响:
·安全性
·多样性
·高能效
·自动化
安全性永远是第一要务。对于肉类加工行业而言,生产安全、卫生的产品以保障消费者安全是头等大事。而产品安全性的一大基石,就是加工机械及工厂环境的卫生规划。加工工厂里的任一环节,都应遵循让废渣、灰尘、微生物等无法聚积或易于清理的标准来作卫生规划。这是避免微生物破坏产品品质的必要措施。同时,应辅以在生产加工和包装过程中的安全管控与监督,进一步保障安全性。
如有必要,可追溯性必须得到保障。可追溯性,指可通过加工厂质控系统和运营记录中的相关数据,追查精确到每分钟的产品加工过程
对于肉制品从业企业而言,只有善于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每一年,成百上千的产品涌入市场:新的食品配料、含肉类或不含肉类的速食食品、包装式样和大小也不断推陈出新。灵活性可帮助企业应对消费者多变的喜好。
就技术层面而言,“灵活性”意味着能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并适应,换句话说,技术要有“弹性”。弹性化的技术,可促成新的产品概念,从而在现有机械和设备的条件上,实现创新而避免追加投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在宏观经济各个领域都日益受到关注的综合性话题。各个行业关注可持续性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体现更高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可持续发展,肉制品行业的供应商们已经做了诸多努力。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能效意识越来越强,肉制品加工的诸多技术领域在可持续性上有了长足进展:我们在市场上看到易于清洁、少用水和清洁剂的加工机械、通过采用高效率的零部件,大大优化机械和加工厂的能源消耗。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循环利用,这一举措也为节约能源做出的积极贡献。
自动化加工是肉制品行业最热门话题之一。肉制品加工的自动化程度,仍逊于其他食品加工业。这是由于肉制品是来自天然的、复杂的产品,对加工流程和工艺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提高肉制品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可改善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从而保障产品稳定性和高质量,同时优化加工厂的工作环境。
作为全球肉制品行业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IFFA 2016展会是展示各类创新解决方案的绝佳平台,成功吸引了约1000家展商和逾62,000名参观者共襄盛举,探讨我们共同关心的议题——肉制品行业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