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溪
被一些欧洲媒体认为是“在公开场合掩饰个人情绪高手”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终于罕见地“破功”了。9月15日,默克尔在柏林与奥地利总理法伊曼会晤后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当被问及如何回应“当初向难民发出欢迎信号却导致德国现在的难题”时,默克尔怒了,反驳道:“毕竟不是我和难民的照片传遍世界……而是许多民众在慕尼黑火车站欢迎难民的照片被广泛转载。世界称赞这是友好的举动,是发自人们内心的。”
默克尔这番话激动的语气里透着委曲。对于从今年夏天开始几乎让欧洲陷入瘫痪的难民潮,默克尔一开始其实是相当“理性”的。最令外界印象深刻的是,7月,在电视节目中与有可能被从德国遣返的巴勒斯坦小难民丽姆对话时,默克尔一句“难民太多、德国无法全部接受”当场把小姑娘说哭,为了表示安慰,默克尔也只是给了她一个被戏称为“默克尔抚摸”的拥抱。而默克尔的这句话一度被认为过于理性、同情心不足。
而让舆情出现戏剧性变化的是三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吊诡的是,难民在前往欧洲途中大批遇难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而偏偏是这张照片让欧洲人“良心发现”,大概是因为这张“传遍世界”照片中所传达的“现场感”吧。据说,此后约有三分之二的德国人支持本国政府接收更多难民。或许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促使默克尔改变“理性”态度、在8月31日明确宣布“德国愿意全部接收滞留在匈牙利火车站的叙利亚难民”的心理基础。不管怎么说,9月初默克尔的声望达到了执政近十年来的最高点,一度被称为“圣·默克尔”。波兰《新闻周刊》9月4日的文章这样写道:“历史发生了转折,德国如今成了穷人和受压迫者交口称赞的国家……这个在20世纪发动过两次悲剧战争、组织过大屠杀的国家,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
然而就在此时,事情又在酝酿着第二次戏剧性的转折。9月12日出版的《经济学人》封面用了“出埃及记”的典故,来形容这一场难民“出叙利亚记”。封面报道盛赞默克尔慷慨接收难民是“深明大义”。不料第二天,默克尔就宣布德国临时实施边界控制,暂停通往奥地利的火车。这让很多还在路上的难民傻眼了:他们无法再经匈牙利借道奥地利乘坐火车前往德国;同时也意味着,默克尔和德国民众的人道主义理想在现实面前遭遇了“无力感”。
这样“出尔反尔”当然也有不得已的原因——仅仅在9月的头两周,德奥边境的门户城市慕尼黑就接收了6.4万名难民,政府、救援团体及普通民众承担了巨大压力,但当时估计入境人数会上升到80万甚至100万,难民入境带来的社会与安全问题逐步显现。随之而来的是,除了极右翼势力外,德国越来越多的民众和政客开始对无限制接纳难民表示不满。据德国媒体报道,莱比锡难民营9月25日出现骚乱事件,包括叙利亚人和阿富汗人在内的约200名难民因谁先使用洗手间而大打出手,直到警察大规模出动才控制了事态;9月27日,卡塞尔市郊的一处难民营中又传出群殴事件,数百人打成一团,多人受伤送医。同时,尽管中央政府已在2016年财政预算中追加了专门用于难民安置的60亿欧元,但具体负责难民收容的地方政府仍旧入不敷出,部分难民安置点人满为患,居住环境恶化……
真正让默克尔情绪失控的是,原先指责她“同情心不足”的舆论,现在反过来质疑她迎合民意、不考虑现实情况,事实上“鼓励”了更多难民进入欧洲。9月26日公布的多项民调显示,默克尔在德国民众和基民盟党内的支持率双双下跌,43%的德国民众对其难民政策持批评态度。据《明镜》周刊报道,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已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而默克尔甚至排到了财政部长朔伊布勒和总统高克之后,跌落至第四位。而且,基民盟内部对默克尔的批评越来越多。德国内政部长德迈齐埃9月24日公开表示,默克尔应为向难民开放边境而“造成的混乱”负责,这被解读为基民盟内部的矛盾趋于公开化。这对于执政即将满十年、原本有望继续在2017年成功连任的默克尔都是负面消息。
德国处理复杂难民问题几经变化曲折,让外界看到了“高尚良心”与“残酷现实”对抗的尴尬。对默克尔而言,或许7月在电视上告诉巴勒斯坦小难民丽姆的那句话才是真实的。“有时候政治真的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