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组织与创新经济发展》课题组
培育生态型组织的杭州实践
《生态型组织与创新经济发展》课题组
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要在创新驱动上取得突破,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研究表明,生态型组织由于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更加注重开放协作和共赢,且能够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进化,是发展创新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杭州市通过培育发展一批生态型组织,促进了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为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杭州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把培育发展生态型组织作为构建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举措,涌现了一批在城市创新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创新主体,推动创新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单个企业→供应链→创新生态系统”演变:
核心型企业大批涌现:核心型企业是生态型组织的主导,它是在城市或行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据组织和主导地位的企业。目前杭州市在信息经济领域已涌现了一批“高、精、特、新”的核心型企业,如以浙大网新、恒生电子为代表的全国领先的旗舰型信息软件企业,以华三通讯、华为、银江股份为代表的信息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安保设备制造的一流企业,以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网易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领军企业,以阿里云、华数为代表的大数据信息处理公司等一大批信息经济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杭州城市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在创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缝隙型组织增长迅速:缝隙型组织是生态型组织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群体,它依赖核心企业的创新,或者通过核心企业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源,为社会或客户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可以说是在缝隙中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近年来,杭州市产生了一大批缝隙型企业,这些企业既有依托本土核心企业而成,实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据统计,依托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杭州的网站数量、B2B、B2C、C2C、第三方支付均居全国第一。也有之江有机硅、钱江弹簧、杭州福斯特等一大批行业“隐形冠军”。这些企业是杭州城市创新活力的象征,更是创新经济的重要支撑。
辅助型组织日益完善:辅助型组织,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创新经济的主体,它通过为核心型企业和其他创新经济主体提供相关的政策、技术指导、资金等,辅助核心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这类组织包括大学、研发机构、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截至2014年6月底,杭州市经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17家、省级孵化器28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与西安并列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建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22个,包括公共基础类平台3个,专业类平台19个。以物联网平台为例,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2800万元,为226家会员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认证、研发咨询、技术培训服务、RFID数据库查询、标准制订、应用体验等全方位服务。园区类生态型组织发展良好,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西溪谷”等不同类型创新园区加快推进建设。辅助型组织是城市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杭州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积极推动各类主体兴办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探索“预孵化—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园中园”发展模式
生态系统结构呈现多元化:在核心型企业带领下,杭州的创新生态体系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结构态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网状生态系统,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层,扩展层由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关的金融支付机构、物流公司、认证、IT企业、营销机构等承购,相关层包括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教育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层包括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同电子商务服务业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以海康威视为龙头代表的物联网行业链状生态,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涉及众多企业。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型组织快速成长,正在使杭州城市创新体系更有活力,进而为杭州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型组织尤其是核心型企业对于创新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这些企业本身即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以阿里巴巴为例,2013年全年总营收约合493.91亿元,净利润约合211.18亿元,纳税超7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组织的成长能有效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带动本地其他企业对于创新与创业的“热切追求”:
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核心生态型组织的兴起促进了杭州市一批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以每年约70%的速度增长,2013年,杭州仅在淘宝、天猫两大平台注册登记的个人卖家就有41万人,以每个网商带动2.85个就业计算,间接带动快递、服务等行业的就业超过110万人,累计直接带动了逾150万人就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快递业、金融业、软件产业、云计算等产业的快速繁荣,以信息软件业为例,杭州拥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数国内第一、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国内第一、国家重点软件企业数国内第二、软件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总收入国内第五。
促进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来自于生态型组织的变革力量推动了传统生产体系、金融体系、乃至整体经济的转型。如杭州城市品牌网群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组建行业(产业)联盟,建构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协作网络,使众多群内企业共享行业品牌,其中丝绸女装产业联盟以行业部门、院校与研究机构、协会、企业的复合联动,实现了科研设计、展示交易、信息交流、教育培训、文化旅游等的多层次合作,促进了产业发展。临安山核桃、江干花卉、余杭竹制品、桐庐制笔、富阳体育用品等正在成为别具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区块。
实现了创新经济的本地根植:生态型组织在杭州体现出明显的扎根发展态势,比如海康威视非常注重挖掘杭州本地供应商资源,材料采购过程中多数就地取材,如芯片应用与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合作,此外还将自身的视频技术、系统集成、行业解决方案优势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空气、水源探测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完善的环境生态解决方案。创新经济所根植的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和文化土壤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对成员企业的双向式学习产生强制性作用,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知识信息收益,甚至于衍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目前阿里巴巴已成为国内培养创业者最多的互联网企业,并衍生出同程网、蘑菇街、口袋通、滴滴打车、音悦台、树熊网络、米折网、车蚂蚁、LavaRadio、爱拼车等诸多知名的创业网站,从而为杭州创新经济的可持续奠定了良好基础。
抓主体培育,壮大创新群落:通过深入实施“雏鹰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青蓝计划”(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在杭创业)等,培育不同层次创业企业,并且在重点企业内部强化创新能力。目前杭州市已有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等27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占全省96家的28.1%,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现代医药、智能纺织装备等产业领域,联盟实施和承担了18个省重大技术攻关专项。而思科中国杭州研发中心、诺基亚西门子研发中心、三星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等科研国家队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引进更是在高层次上形成创新群落。
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创新链:围绕主要重点产业、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开展招商布局。以杭州市高新区为例,目前该区信息经济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七成,为了发展千亿规模的信息产业,深入挖掘从关键控制芯片到通信设备制造、信息软件、物联网系统集成,再到终端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服务直至大数据、云计算的各种应用服务的各个环节,并以此整合产业链核心企业,主攻网络基础产业和物联网、互联网三大领域,聚焦价值链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等12个产业细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并着力推广和输出智慧安防等8类标准化应用。目前杭州高新区在全国106家高新区中列第五,这也是高新区聚焦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智慧e谷”、精准发力的成果。
围绕重点平台打造“园中园”:积极建设高新区、青山湖和未来科技城等市“十大科技平台”,并且在高新园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各类主体兴办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探索“预孵化—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园中园”发展模式。以杭州高新区为例,为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孵化,推出了“5050计划”,建立了海创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5050计划”加速器、海邦人才基金创业园和海邦创新工场三家创业创新园中园,既竞争又合作,其中“5050计划”加速器由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办的初创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法律事务、项目申报、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问题都由第三方公司打理,海邦创新工场主要搭建初创者业务交流、投融资对接、创业信息发布平台。
鼓励多方协作提供全方位服务:服务机构同步跟进重点产业和园区的需求,通过梳理和分析,针对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包括CRO服务、仪器设备共享、科技咨询服务、智慧平台服务、科技创业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国际化全球化服务、产业基金投资服务等。更为重要的是,相关服务机构实现多方合作,从单一服务走向了复合主体,杭州城市品牌网群就是其中一例。为推动城市品牌、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互动和共赢,杭州城市品牌网群构建起了一个“研究院(中心)+研究社团+展览、推广、制作机构”为一体的复合型社会主体,有效激发了社会各方参与城市发展、行业引领、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服务了一大批品牌企业和品牌杭商。
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政策体系:以杭州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1+X”的政策体系为例,该政策以海外引才“5050计划”为主政策,以全区科技、发改、人社等出台的专项政策为配套“X”政策,形成全程跟进的“立体化”扶持政策体系:引才阶段,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政府股权投资和1000万元银行贷款利息补贴。同时辅之以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等嫁接式创业引才模式;项目研发阶段,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给予奖励,企业申请各种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也能获得补贴;产业化阶段,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产业化项目并给予配套。
把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培育发展生态型组织的战略举措。发展环境作为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精神法治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对优质要素的聚散、生产效能的高低、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都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决定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高级要素中尤其是高端人才,对环境的要求最高,需要有干事业的平台和舞台,需要过体面、舒适、有尊严的生活。没有好的环境,就很难留住高端人才。而且现在资金和项目往往是跟着高端人才走的,失去了高端人才就失去了生态型组织的根本性要素支撑。因此,良好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促进优质要素集聚、生态型组织涌现的基础条件和重要载体,通过将城市中各个创新结点(政、产、学、研等)协同联系促进创新涌现,使之成为区域创新甚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作为培育发展生态型组织的重要基础。一是建立各种创新要素以自由流动、充分竞争、市场配置进而能获取最大收益的机制,尤其是要彻底破除创新型人才在产、学、研、中介之间流动时无法自由转换身份的体制因素,力争成为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二是与世界其他创新生态系统建立广泛联系和沟通,吸纳和利用在“全球创新生态圈”中各类创新资源,进一步简化程序、放宽政策,缩短外籍人才工作所需的邀请函、签证、就业证、居留许可证等办证流程,努力引进一批海外科学家、创新团队和职业经理人,形成“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层次人才创新队伍。三是吸引知名、高端企业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运营中心或建立独立法人子公司,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把构筑创新链、产业链作为培育生态型组织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聚焦本地区优势产业领域,集中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将原有“小而散”的产业创新生态打造成“大而强”的产业创新生态:一是在优势行业打造一些有代表性、较大联动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拳头产品,树立起一批有行业领先水平的主导性企业。二是鼓励产业上下游企业聚集,提升本地产品配套率,加快完善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降低物流成本占制造成本的比重,鼓励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格局。三是采用“大分区、小混合”的布局方式,注重创新圈层的打造。强调科研、中试与生产用地的适度混合,以及生产、创智研发、股权投资基金(PE/VC)与配套服务等的混合,鼓励创意合作、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与技术标准等联盟建设。
把加大创新园区、孵化器等建设力度作为培育生态型组织的重要载体。一是要充分发挥创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的各自优势,并更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创新载体之间的协同作用,确保载体资源高效利用。二是帮助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解决技术平台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中试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支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内部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尖端软件技术平台等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孵化器、民营化行业协会、非营利性服务组织以及中介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探索新业态和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间、产学研间协同提供关键支撑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作为培育生态型组织的重要支持。一是加大对生态型组织创新的资金倾斜力度。二是加大政府采购本地化产品力度,通过优先采购该创新产品的方式,帮助企业树立市场形象,提高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的新业态,从强调规模效应转向强调创新能力、适当降低财政支持的门槛、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造就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把控行业关键配套环节的“隐形小巨人”。四是以政府投入带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政府、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券商和企业资源,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银行融资、创业投资、金融创新、信息发布、交流培训和上市服务等多元化、全方位服务。
杭州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把培育发展生态型组织作为构建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举措,推动创新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单个企业→供应链→创新生态系统”演变,而良好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促进优质要素集聚、生态型组织涌现的基础条件和重要载体
执笔人:徐梦周包浩斌 盛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