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念台庄走康庄

2015-11-05 22:48贺茂之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贺敬之台儿庄纪念馆

贺茂之

“百念台庄走康庄”,是贺敬之在《台儿庄散歌》组诗中的一句,是他的肺腑之言、终生之愿,也是他情系家乡的真实写照。

八十年代中叶,改革开放之风尚在青萍之末浮动时,台儿庄区副区长崔始亮一行专程到北京找到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递上一份关于创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报告,请他帮忙给予批准。

在当时,贺敬之是台儿庄区走出来的最大的“官儿”,当然更是声望最高、最具影响的诗人。此前在家乡传说:贺敬之原则性很强,从不以自己的权力为个人、家乡办事,以致一度故乡人对他敬而远之。可兴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正事、大事,台儿庄区领导未加置疑,还是找到了他。找到他还有一个请他把关、定向的问题。因为当时有种议论,说什么“兴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纪念的是国民党军人,歌颂的是国民党业绩”。兴建“颂扬国民党功绩”的公共设施,这在全国还是第一个。合不合时宜,能不能批准?家乡人还是想请在国家分管文化的“大官”给拿拿主意。动议伊始,就有人预测:贺部长是不会同意这一举措的,他是分管意识形态的高官,他本人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他能同意为国民党歌功颂德吗?

崔始亮向他汇报时,心里也打着鼓。可贺部长一开口,就取消了他的鼓槌:“好啊!这是件好事,这是件有意义的事!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同抗击侵略的胜利。国民党军队同样是中国军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军队。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同样需要赞颂,需要纪念,需要弘扬。”接着表示同有关部门协调一下,尽快批准这一报告,尽早开工实施。

崔始亮一行很为振奋。他们哪里知道,前不久在审查《血战台儿庄》电影能不能公开放映的讨论中,贺敬之就投了赞成票,有理有据地支持该影片在某些细节修改后,即可公开上映。

在谈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陈列内容时,贺敬之也明确指出:台儿庄大战固然是国民党军队直接参战的一仗,但不要忽视了共产党主张此战的建议与配合。周恩来、叶剑英派张爱萍到徐州说服李宗仁并共同商讨谋划此战,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还建议:在兴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台儿庄烈士陵园的维护和使用。这里安葬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运河支队和在鲁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要为社会提供一个纪念先烈、缅怀先烈、学习先烈的正规园地,在家乡兴起一个尊重先烈、学习英雄的良好风气。

台儿庄区领导接受了他的建议和指导,在独具魅力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高高耸立在运河岸边的第二年,重新扩建的庄重恢弘的台儿庄烈士陵园又面貌一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贺敬之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题词是:“捍卫祖国,众志成城;振兴中华,四海归心”;他为台儿庄烈士陵园的题词是:“红旗百代,英烈千秋”。

贺敬之重视献身于家乡革命事业的逝者,更关心投身于家乡建设的生者。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有家乡人来找,他都尽可能予以接待。他首先关心的是家乡的建设、乡亲们的生活,除有的放矢给予指导、建议外,对其所求总是尽力设法予以帮助;对其未求,只要他认为需要与可行,也主动援助。

1997年冬,家乡有关领导看望贺敬之,向他提出了家乡是欠发达地区,很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支持的要求。贺老便给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写了封信说:我的家乡台儿庄因为还是欠发达地区,多年来我无力给予支持和帮助,请省委书记予以支持。姜春云不久便派人赴台儿庄区考察,在有关方面给予了政策倾斜,对全区范围内的广播设施给予了更新。还特地向有关区领导讲明:这是贺敬之同志的关心。区领导多年来在直接或间接的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贺部长的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

1988年8月,贺敬之第二次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以他的诗笔满腔热情讴歌家乡的新人新事新变化:“名地名酒台儿庄,商家争赶兵家强。一杯载我三乡去,诗乡故乡到梦乡。”他游览了家乡的万亩石榴园,感慨良多,当晚即劲笔抒怀《四园诗》,其一曰:“燎原星火似重现,忽作银河倾碧天。诗入奇境知何处,我乡枣庄石榴园。”这个时期,电视台正在热播电视剧《河殇》,鼓吹“全盘西化”,妄图以西方的“蔚蓝色文明”取代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贺敬之忧心如焚,同时也义愤填膺。他在“其四”中写道:“共叙河山腾飞愿,谁听改色变蔚蓝?榴花尽染先烈血,熠熠红旗识故园。”他誓死捍卫国不变色,也不容许家乡受“蔚蓝”的浸染!

作为文化界领导和著名诗人的他,最清楚国不变色、旗不易帜的重要保障,是教育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他的诗作,他的政论,他的领导实践,其重点往往放在培养教育青年上。他对家乡的青年更是情有独钟。

凡在报刊上发现有优秀作品的青年作者是故乡的,他都格外高兴,总要询问一下基本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扶植;凡有故乡青年作者要求拜访或送稿求正或请求题写书名等,他都尽量满足其需要;凡获得过他指导、帮助并有少许进步者,即便不主动同他联系,他在适当时机总要跟踪问询,负责到底。

台儿庄青年农民诗人宋安强,创作发表了两本农村题材的诗歌集后,拟出选集,便给贺敬之写信,请求题写书名。贺老认真读了这位素昧平生的小老乡的诗作并给他回了封信:

宋安强同志:书名写出寄上,请查收。出版诗集,特别是选集,似应精选,讲求质量,以内容充实为好。我比较喜欢的是《山妮》及另外一些比较真实可解地表现乡村人民形象和生活气息的一些篇章。《山野村魂》——三页的《雨季相思》,建议你不要选入,因会使读者误解有不太好的内容。

此致,

敬礼!

贺敬之

信虽不长,但语重心长,既有长者的关爱,又有行家的指导,俱皆渗透乡情真情。宋安强深为感动,把此信原件镶在一玻璃匾里,悬挂墙上,以时刻激励自己。同时创作激情也格外高涨,又连续出版了几本诗集,还当选为台儿庄作协副主席。贺老深感欣慰,两次因公返乡的间隙,还特别约见了他,促膝交谈,给予鼓励。

2013年6月上旬,贺老应邀参加了台儿庄中华文化促进会揭牌典礼。在应接不暇的来访、会亲、邀请等事务中,贺老还是特地安排半天时间与家乡文化界骨干重点是青年人,进行了座谈。台儿庄区作协主席曹诏亮,在记录这次座谈会情景的散文《贺敬之的家乡情怀》中写道:“贺老的讲话让我们与会者受到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教育,他老人家对家乡文友既有热忱的鼓励,又有殷切的期待和高标准的要求,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也是一次永留记忆的座谈会。”

贺老在家乡、在座谈会上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进步,在自己的家里、在闲适中,也关注、关心着青年人的进步。

2012年11月19日8时许,贺老在《北京卫视》上看到了枣庄二中学生龚钰犇舍己救人、身受重伤的事迹,当即告诉笔者并嘱问询详情。笔者深为米寿之年老人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当即决定代表贺老返回家乡看望这个青年。行前商请贺老题写“崇高青年,学习楷模”八个大字,制作成匾,以赠送青年英雄。贺老欣然应允,当即挥笔书成,同时还让笔者代他转交英雄一万元,以聊补医疗费用。本院办公室同志向贺老学习,也为英雄捐赠了3万元。台儿庄区领导、医院领导特别是英雄的家人,都深为贺老的正义厚情所感动,迅速在全区开展向英雄学习的活动,二中校友联谊会,仿照贺老题词的意境,向英雄颁发了“崇高校友”的证书。很快,在贺老家乡掀起一个向崇高青年龚钰犇学习的热潮。

2013年,贺老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艺文奖”。对于100万元奖金的使用,他首先想到了他得以迅速成长的第二故乡延安和他的家乡台儿庄区贺窑村以及他亲自领导创办的社会主义文学会。他进行了用心分配,一个硬币也没装进自己的腰包,其中一部分用在了他的家乡贺窑村。贺窑村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童年读《弟子规》、《百家姓》的地方。十多年前,村里的小学校被撤销合并到邻村的学校。他接到反映,始之惊愕,继之无奈。而岁月的风雨敲击着他的肺腑:这个村应该有所小学校。近年来他常常为此而寝食难安,也曾在多种场合下呼吁,而这次他要亲自付诸实践了。当即派秘书前往故乡,尽快把他和家乡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如今,由他赞助的翠屏山下贺窑小学正在建设之中,台儿庄古城正在飞速发展中……

每每听到这方面的消息,贺老总是由衷地欣喜。这正是他所期待的,也正如他在《台儿庄散歌》中所吟唱的:“巨梁桥下翻碧浪,偪阳出土说兴亡。唯循正道是大道,百念台庄走康庄”!

2014年9月1日23时21分

于清河正艺楼

猜你喜欢
贺敬之台儿庄纪念馆
以诗歌扬名
又见菜花黄
——忆台儿庄大捷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用人民的诗歌抒写时代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贺敬之:夫妇“话疗”战病魔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
张自忠部与台儿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