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摘要 面向学生,在认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优化使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反思如何让学生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标准。
关键词 教学现状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式 教师备课资源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立体化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转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备适应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适应职业发展的素质。面向未来,要让学生“会操作,会合作”,“有技术,有涵养”,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既需要关注课堂理论教学,也需要学以致用,融入学生的生活。所以,思索如何让学生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标准,真正融入社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很关键。
一、当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现状
当前德育课程尤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的问题有:首先,如何唤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如何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品德和法律意识,如何在未来从事职业过程中持续完善自己的人格,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兴趣。从两个方面分析:我们面对的学生如何?第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他们感兴趣吗?
1. 中职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学生的情况:未成年人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尚待建立,可塑性极强。但是整体素质偏低,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
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种不良信息影响导致学生尤其对职业道德部分认为“假”、“大”、“空”,“不想听”“不相信”“不想做”。
2009年教育部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之后有了一些变化。
2.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特点
德育课程改革后,我校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有以下两大特点。
(1)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全书对教材五个单元12课32学时的教学内容。第一、第二单元从礼仪过渡到道德,从基本职业道德谈到具体职业道德,内容涉及学生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到遵守职业道德要求;第三单元到第五单元从宪法学习开始学会做合格公民,再谈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基本法——民法、刑法、婚姻法、合同法、环保法等,在了解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基础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2)新教材教学结构希望调动学生。新教材弱化了知识的理论性,强化了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但是,贴近生活的教材是引起学习的兴趣的第一步,还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发挥教材的作用,为学生所用。
二、优化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施条件
1.优化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式
顺应教材由知识性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变化,教师需要将教学方式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要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中心”。为此,在熟悉新教材的基础上,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
2. 优化教师备课资源
1) 教师教学贴近学生。首先,学习高效教学方法。多报名参加或者通过网络观摩学校、市级甚至省级、国家级赛课,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学生中心”新教材的教法,一定能受益匪浅。其次,了解学校的学生。一学期选择四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听课,整理出不同专业“个性”的职业道德要求,合理“用教材”,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更好的因材施教。
2) 教师备课贴近生活。针对新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通过网络查阅整理最新的道德养成、法律知识,拓展相关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和案例,让学生可以用教材学习知识点,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拓展素材和案例,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 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教学手段有更加多样的选择。我们的教学选择有“一支笔”、PPT、网络资源。为了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需要优化使用这些教学手段,主要使用PPT和网络法制类节目,如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每次上课前,将新知识以PPT的方式呈现,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对新课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解。然后辅助使用“一支笔”提出问题,针对教学重点选择网络视听资源播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去解答疑问。这些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优化使用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有兴趣学,有兴趣思考。
2) 优化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却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还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任务教学法都可以组合使用。
在几年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养成边教学边思索的习惯,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在考虑,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应该不止于课堂,更在学校中、社会里。在高效课堂学习之后,就是如何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行动。
1. 构建职业道德与法律立体化培养体系
1)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
在学期第一课,公布学生期末考试分两个部分打分,第一部分就是平时表现,占学期本门课程总成绩的40%。首先,有礼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加分,迟到早退扣分;其次,作为学生,必须完成学期4次的平时作业,否则平时成绩为零分。最后,鼓励并加分的是,学生能积极地在课下收集整理身边或者网络了解到与职业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通过这样的考评方式,让学生树立规矩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2) 外聘法务人员法律讲座
校外优秀的法务人员是遵守职业道德的楷模,也有较高的法律专业认可度。更与很多失足青年有接触,尤其是公安干警,每年开学之后,邀请辖区干警到校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对身边的诈骗、贩毒等犯罪保持警惕,遇到危险学会正确自救和求救。
3) 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学校在管理上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对于学生违纪的行为,“依法办事”要照章处理,积极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前面的内容是引用--高校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变革-柴丽 法制与社会),同时,可以在学校校园网站、校园内展板宣传新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关注并且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通过以上举措,营造文明校园,法治校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他们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总之,要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同时也要认识到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标准,真正融入社会也是任重而道远的,这依赖学生的自觉、学校的长期配合,以及家长甚至社会正能量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