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线飞机客舱设计影响因素探讨

2015-11-05 08:51王政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5期
关键词:客舱舒适性布局

王政

摘 要:飞机客舱构成民用飞机的主要舱段,主要功能为完成旅客的运输,是旅客在整个航程中的活动区域,其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和综合乘坐体验对于民用飞机机型能否获得市场认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客舱设计可以使飞机投入航线运行后更快、更好地适应航空公司运营和乘客使用的需求,尽快实现商业成功的最终目标。该文讨论了支线飞机客舱设计在总体布局、舒适性和操作便利性等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机型研制或改进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支线飞机 布局 客舱 舒适性 通过性

中图分类号:TG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75-03

支线飞机通常是指100座以下的中小型民用飞机,一般设计座位数为35~100座,飞机体积相对较小,主要用于承担局部地区中短距离、中小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具有较高的飞行灵活性。通过分析对比主要支线飞机(CRJ200、CRJ700、ERJ145、ERJ190)和运营在支线市场的部分干线飞机(A320系列、B737CL和 B737NG系列)典型布局形式的客舱设计特点,结合乘务人员和乘客的使用感受,研究支线飞机客舱在使用过程中展现的优点、暴露的问题及用户对支线飞机的使用需求。

1 客舱总体布局

客舱总体布局主要包括飞机客舱内的座椅、卫生间、厨房、门的位置等方面。在客舱内部,直接给旅客第一印象的就是布局形式和座椅尺寸,每位旅客都希望所乘的飞机宽敞,并且布局满足较高的乘坐品质要求。

1.1 主要客舱尺寸

客舱尺寸是旅客舒适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各机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以得到主要的客舱尺寸,包括客舱高度与客舱横截面积,如表1所示。

1.1.1 客舱高度

将各机型的客舱高度进行统计后得出客舱平均高度约为2.055 m,B737系列飞机客舱高度值最大,旅客从感觉上较为舒适。最低的机型接近1.8 m,虽然对于一般旅客来说,大多也能接受较低的高度,但会明显感到压抑。飞机的宽度和高度甚至长度不是随便确定的,它们相互影响,而且受到飞机外形等很多因素的限制,需要进行严格的客舱剖面设计,一旦外形尺寸确定,内部的尺寸和座椅布局就已经基本确定。部分机型的客舱高度对比如图1所示。

1.1.2 人均客舱面积

由于飞机的尺寸不同,其客舱面积有较大差异,建议采用人均客舱面积进行分析。客舱的最大横截面积除以客舱旅客座位数即可得到人均客舱面积,人均客舱面积越大,旅客舒适性越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支线飞机人均客舱面积平均约为0.655 m2,ERJ190飞机人均客舱面积最大为0.72 m2,旅客舒适性好。部分机型的人均客舱面积对比如图2所示。

1.2 通过性

通过性也是影响客舱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客舱门的尺寸、客舱通道的宽度直接影响到旅客是否能够顺利方便通过,另外食品车尺寸也会受过道宽度的限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客舱通道是否宽畅,应急出口是否便于逃生,直接影响到旅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通过性由客舱布局、舱门尺寸、通道尺寸、长宽比例、应急出口布置综合决定。部分机型过道宽度、舱门尺寸和应急出口数量等通过性相关参数统计如表2所示。

2 舒适性

舒适性主要反映在客舱内座椅的排距和宽度、舷窗布局、行李架、空调系统、旅客氧气系统以及客舱噪声等方面。

2.1 座椅

旅客座椅的舒适性是客舱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旅客选择飞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座椅具体参数对比分析一般可采用经济舱座椅典型布局情况下的座椅排距和座位宽度来进行,旅客座椅主要参数如表3所示。不同机型的各种座椅布局均能满足适航规章的规定,座椅宽度基本在17~18 in。单从座椅布局角度分析,采用2+2或2+1的座椅布局,旅客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相对舒适性也较高;3+3座椅布局舒适性较差,特别是坐在中间位置的旅客。从座椅排距上分析,较大的飞机一般采用32 in的排距,具有较高的舒适性。座椅的舒适性并不单纯取决于座椅的宽度和排距,在能够满足旅客的身材要求后,也需要通过座椅的选装来突出舒适性,如选装座椅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和具有头枕等。另外,座椅后的小桌板也是一个应该重点考虑的细节,小桌板应该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干涉性小,并尽量考虑人性化设计。

2.2 其他旅客使用设备

旅客在飞行过程中需要使用飞机上的一些设备或设施,这些设备和设施的使用便利性对旅客乘坐品质非常重要。

2.2.1 行李架

行李架对于旅客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行李架的尺寸影响旅客随身行李的多少,旅客习惯把重要或易损的行李随身携带,要求行李架要尽可能的大,但过大的行李架又会使其下方的旅客乘坐品质下降。同时行李架门是否便于操作,行李是否会意外脱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2.2 舷窗

舷窗对于旅客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尺寸舷窗使得客舱的采光性明显提升,让客舱感觉更加宽敞,旅客感觉更舒适。波音公司的试验表明,旅客在选择飞机时,倾向于选择大舷窗的飞机,同时舷窗的尺寸越大,视角也越宽阔,旅客对于外界环境观察就越清楚全面,这一点对于旅游的旅客尤为重要。在确保飞机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舷窗尽可能要大一些,提高客舱内的采光度。

2.2.3 旅客服务组件(PSU)

旅客服务组件(PSU)是在飞行中保证旅客舒适性的重要系统,目前支线飞机的几种机型旅客服务组件的功能十分相似,均包括旅客的阅读灯、乘务员呼叫系统、空调出风口、旅客氧气系统、警告指示灯等,只不过构造上稍有差别。

2.2.4 卫生间

客舱内要有多个卫生间和储物柜,卫生间应尽量前后都有。卫生间设施在考虑空间大小的情况下,需要非常人性化。

2.3 客舱内部环境

通过对客舱空调系统和客舱噪声的分析,可以对客舱内部环境进行评估。飞机的客舱压力控制适合,噪音控制得较好,客舱环境相对较好。

2.3.1 空调系统

目前飞机均采用大气通风式气密客舱,其系统均包括区域温度控制、客舱压力控制等系统。客舱气压高度、客舱最大余压、温控区域等方面直接影响客舱内部环境,旅客和乘务人员感受明显。如从客舱最大余压来看,B737NG系列飞机控制得最好,旅客感觉舒适,从温度控制区域来说,A320系列飞机温度控制更加精确。

2.3.2 客舱噪声

客舱的噪声主要来自发动机和飞行中的气流摩擦。客舱噪声严重影响旅客的乘坐品质,也是旅客选择飞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各制造商提供的理论值结合实测值可对各机型的噪声水平进行评估。可以选择最差位置进行客舱噪声评估,测试时均选取最贴靠发动机的位置为测试点。从噪声的影响面来看,采用尾吊发动机的影响面相对较小,通常只对后排旅客影响较大,对于前排旅客特别是驾驶舱影响较小,而翼吊发动机的噪声的影响面相对较大。

3 操作便利性

乘务人员是客舱内设备的最主要操作者,通过乘务人员的使用操作感受和经验,评估客舱设备操作便利性和其他使用需求的满足情况。

3.1 舱门

舱门操作的指示系统需明确,要求操作简单,这样能够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减少误操作发生的可能。舱门设计应考虑乘务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应采用防误操作措施。

3.2 应急逃生设备

各机型为满足飞行安全,要求应急设备齐备,飞机上均设有应急出口,在紧急情况下给旅客提供逃生通道。应急出口的设计需要注意防止操作人员受到伤害,凸现人性化。

3.3 厨房设备

对厨房设备的评估主要以外观、功能、使用便利性等作为参考。厨房设施要分类清晰、便于操作和识别。飞机一般都采用整体厨房,尺寸相差不大,根据供应商的不同,构造会有一定差别,但功能基本相同。一般均包括配电板、电水壶、烤箱、冰箱和餐车等设备。有些支线飞机由于空间限制,会简化厨房形式,如飞机没有冰箱、垃圾车或全尺寸餐车,这会对乘务人员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

3.4 乘务员座椅

不同的机型要求配备的乘务员数量及座椅数也不同,但乘务员座椅构造相差不大,绝大多数采用弹跳式座椅。相比较CRJ200飞机的乘务员滑动式座椅和ERJ145飞机整体折叠式的后乘务员座椅,弹跳式座椅操作更为简便,特别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收起座椅。

3.5 乘务员面板

乘务员面板主要用来给乘务员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如水量指示、舱门状态、旅客呼叫等,同时也能确保乘务员完成一些必要的操作,各机型的乘务员面板功能相差不大,选装的乘务员面板需要显示信息明确,操作简便。

4 结语

通过了解用户(主要是机组人员和乘客)对运营机型的使用情况,分析乘务人员和乘客对飞机客舱内设备和设施操作的主观感受和反馈意见,可以获得使用者对客舱设备使用情况的详实信息,对客舱的总体布局、舒适性和操作便利性等三个主要的客舱设计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总结现代支线飞机各机型客舱设计中的优缺点,借鉴成功的设计考虑,调整存在的不足。通过综合对比和权衡各种客舱设计影响因素,来确定客舱特性优异的支线飞机机型应具备的客舱属性,为支线飞机研制或改进改型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学训.支线航空与支线飞机[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

[2] 《飞机设计手册》总编委会.飞机设计手册第11册:民用飞机内部设施[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3] 陈迎春,宋文滨,刘洪.民用飞机总体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鸣,徐振领.客舱设备与服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客舱舒适性布局
客舱内的空气从何而来?
国内主流机型客舱声品质表现分析
民用飞机客舱干燥系统的性能分析
浅谈航空安全员应变能力在客舱擒敌术教学中的培养
一种新型送风方式的送风参数对舒适性的影响
基于Airpak的教室热舒适性优化模拟研究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黛安芬、曼妮芬聚拢系列舒适性较差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