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平,胡亦海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与健康创新研究发展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竞技参赛结构及其要素分析
高平,胡亦海
(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与健康创新研究发展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在系统论和工程控制理论基础上,根据竞技运动参赛过程的工作环节及其细节,构建了竞技参赛结构框架、层次与要素。赛前参赛准备、赛中实战表现和赛后参赛整理是竞技参赛结构框架的主体。参赛信息募集、赛前状态诊断、赛前训练组织、参赛计划制订、参赛物品准备、选手竞技发挥、教练临场指挥、裁判竞赛评判、客观因素影响、赛后恢复训练、参赛结果评价和参赛工作总结12个二级要素及其三级要素构成了竞技参赛结构层次。竞技参赛结构及其要素清晰展现了竞技参赛内部构造及其要素的相互关联,可为教练员科学制订参赛方案,指挥和控制参赛过程提供理论参考。
竞技参赛;结构;层次;要素
2002年,田麦久教授等将运动员“参赛”问题与“选材”“训练”问题并列为“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继而明确提出构建系统的竞技参赛理论的工作目标,并于2007年,聚合他的研究团队编辑出版了第1本系统论述竞技参赛问题的学术专著《竞技参赛理论文集》。2008年,启动组织编写《竞技体育系列教材》,《竞技参赛学》作为一册专著列入其中,是我国构建竞技参赛理论体系所迈出的重要一步[1]。相对而言,我国竞技参赛理论的发展落后于竞技参赛实践,也落后于《竞技体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加强竞技参赛理论研究,既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理论体系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竞技参赛实践的需要。
竞技参赛是指运动员、教练员及其团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达到竞技参赛目的而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竞赛活动[1]。任何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都要按照相应竞赛规则与程序,有序地完成每一项参赛工作,才能最终完成比赛任务和实现参赛目标。对竞技参赛结构进行研究,其理论意义是构建竞技参赛结构体系,厘清竞技参赛结构基本要素,从宏观层面清晰展现竞技参赛内部构造及其要素的相互关联。其实践意义是为各个运动项目的竞技参赛实践提供结构清晰、要素明确的程序化参赛依据,指导教练员更好地制订参赛方案,更有针对性地指挥和控制竞技参赛过程,顺利实现既定参赛目标。
竞技参赛结构框架是按竞技参赛的程序和工程控制思想而构建,由赛前参赛准备、赛中实战表现和赛后参赛整理3个主体要素构成[2-4]。如图1所示,竞技参赛结构框架清晰展现了竞技参赛过程的主要工作环节。
图1 竞技参赛结构框架及其要素
2.1赛前参赛准备
赛前参赛准备是指通过募集参赛信息,进行赛前状态诊断,设计赛前训练计划,组织赛前训练调整和制订具体参赛方案来做好参赛准备工作。其构成要素是参赛信息募集、赛前状态诊断、赛前训练组织、参赛计划制订、参赛物品准备。总体上讲,赛前参赛准备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参赛战略的统筹性、参赛策划的针对性和参赛方案的程序性。
2.2赛中实战表现
赛中实战表现是参赛主体竞技较量的直观形态。其构成要素是选手竞技发挥、教练临场指挥、裁判竞赛评判和客观因素影响。选手临场发挥和教练员临场指挥是比赛竞技较量的本质,裁判员竞赛评判是比赛秩序与结果的仲裁,客观因素影响是比赛风险的主要来源。总体上讲,赛中实战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选手竞争的博弈性、教练指挥的艺术性、裁判评判的公正性。
2.3赛后参赛整理
赛后参赛整理不仅是评估参赛主体及其团队的训练效果和竞技表现,同时也为赛后恢复训练和后期系统训练的设计与实施提供重要依据。其构成要素是赛后恢复训练、参赛结果评价和参赛工作总结。总体上讲,赛后参赛评价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赛后恢复的及时性、结果评价的客观性、参赛总结的辩证性。
表1 竞技参赛结构层次及其要素
竞技参赛结构层次是竞技参赛结构框架的细化和深入,是竞技参赛结构内部构造及其要素的集中体现。由表1可见,竞技参赛结构层次由3个级别的层次要素构成。毋庸置疑,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分析,竞技参赛结构层次可以无限细分下去,直至专项竞技参赛结构的层次体系。表1所示的竞技参赛结构的层次要素,应是所有专项竞技参赛结构的基础。为研究一般、项群和专项竞技参赛特征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平台[2]。从内在构造来看,竞技参赛结构层次清晰地体现出各级层次要素之间依次隶属、逐步深入的层次关联;各个层次内部呈现出彼此相关、权重各异的要素关联[3-5]。
为全面认识竞技参赛内部构造及其要素,对竞技参赛结构层次二级要素,即参赛信息募集、赛前状态诊断、赛前训练组织、参赛计划制订、参赛物品准备、选手竞技发挥、教练临场指挥、裁判竞赛评判、客观因素影响、赛后恢复训练、参赛结果评价和参赛工作总结12个二级要素及其三级要素进行依次论述,解析竞技参赛结构要素[5]。
4.1参赛信息募集
参赛信息募集是指在赛前对主要竞争对手、自身状态、参赛环境等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其要素包括对手信息募集、自身信息募集和环境信息募集。其目的是更好地认清参赛形势,为组织赛前训练、设计参赛计划和做好赛前准备提供重要依据。参赛选手的竞技水平和状态是赛前要了解的关键信息,事关知己知彼和比赛制胜;参赛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在赛前了解清楚并制订应对方案。
4.2赛前状态诊断
赛前状态诊断是指临赛前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进行的测量与评价。其要素包括体能状态诊断、技能状态诊断和心智状态诊断。赛前对运动员体能、技能和心智水平的诊断与评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赛前诊断方式往往与重大赛事之前的热身赛、检查赛和选拔赛等赛事融为一体。教练员通过这些比赛观察、分析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态势。另外,赛前诊断的对象还必须包括了解对手情况,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制订针对性的赛前训练计划和参赛方案。
4.3赛前训练组织
赛前训练组织是指赛前为调整运动员竞技状态而进行的专门性的训练活动。其要素包括训练阶段划分、训练负荷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赛前训练是运动训练过程向竞技参赛过程过渡的重要衔接环节,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其要素含义与平时训练没有显著差异,但特点明显不同。通常,赛前训练是根据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比赛日程安排、运动员个性特点和竞技状态的变化规律,采取专门性、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将运动员的临赛状态调整到最适宜的水平。
4.4参赛计划制订
参赛计划制订是指对竞技参赛各个方面工作所设计的预案和部署。其要素包括参赛目标定位、参赛风险识别和参赛方案制订。其中,参赛目标定位是根据参赛目标任务、对手水平和运动员赛前状态,合理预设比赛的名次目标和水平目标。参赛风险识别是根据募集的参赛信息分析参赛风险,做好应对方案。参赛方案制订是参赛计划制订的核心工作,根据每场比赛任务和对手情况,做好系统的参赛安排和预案,便于指导运动员个体化和程序化的参赛。
4.5参赛物品准备
参赛物品准备是指赛前准备好参加比赛所需的器材、装备、生活用品等物资。其要素包括参赛器械准备、参赛装备准备和生活物资准备。遵循有备无患、冗余备赛的原则,对于参赛所需的器械需多准备几套,防止损坏或使用不适时更换;服装要根据比赛当地的气候特点与比赛训练需要准备充足,注意防寒保暖;生活物资包括通讯、饮食、相关证件、个人生活用品等。尽管参赛物品准备属于比赛保障层面的事物,但对参赛表现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4.6选手竞技发挥
选手竞技发挥是指比赛中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情况。其要素包括比赛体能分配、比赛技能应用和比赛心理自控。其中,比赛体能分配是指合理分配和调整运动员体力,使其满足从预赛走向决赛的体能要求。比赛技能应用是指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根据比赛任务、对手特点和场上形势,运用技战术进行竞技较量的表现。比赛心理自控是指比赛中运动员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充沛的体能、合理的技战术应用和稳定的心理自控是比赛制胜的关键。
4.7教练临场指挥
教练临场指挥是指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教练员对运动员赛场上的表现所进行的指导。其要素包括赛场观察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临场指挥能力是衡量教练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构成制胜系统整体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教练员通过观察错综复杂、概率模糊和风险辈出的比赛表面,发现隐藏其内的比赛规律和即将出现的比赛进程,从而做出正确的分析决策,再运用适宜的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简明、准确、及时地传递指挥信息。
4.8裁判竞赛评判
裁判竞赛评判是指裁判员依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竞技表现进行评判的过程。其要素包括裁判评判方式、裁判评判尺度和裁判职业道德。其中,裁判评判方式分为测量类、命中类、得分类、评分类、制胜类等。裁判评判尺度是指裁判员执裁的个人习惯和标准。对裁判尺度的把握可使运动员和教练员根据比赛进程适应和利用裁判。裁判职业道德是指裁判员在竞赛执裁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裁判员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
4.9客观因素影响
客观因素影响是指参赛环境、规则、保障等因素对选手竞技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其要素包括竞赛环境影响、竞赛规程影响和竞赛保障影响。竞赛活动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如赛区气候、赛区时差、场馆设施等,人文环境如观众氛围、赛区风俗、赛区生活等都是干扰比赛过程的要素。而及时掌握最新竞赛规则,分析规则改动后对项目竞赛特点的影响,是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占据先机的重要举措。科研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同样是影响竞技发挥的要素之一。
4.10赛后恢复训练
赛后恢复训练是指比赛结束后的恢复性练习。赛后阶段通常包括2层含义:一种是指整个赛事结束以后的阶段;另一种是指某一赛事单场比赛结束后的阶段。整个赛事结束以后的恢复训练类似于一般训练周期的休整期训练,不在此叙述。而单场赛事结束以后的恢复训练主要包括运动员身体疲劳恢复、心理疲劳恢复和身体能力调整。由于竞赛规程与规则有异,不同项目赛后恢复训练的时间、内容也不一样,但都强调赛后恢复的及时性和训练的针对性。
4.11参赛结果评价
参赛结果评价是指整个竞赛结束后对比赛结果和参赛工作效果进行客观检验的过程。其要素包括比赛成绩评价、成绩相关指标评价和比赛名次评价。对比赛成绩和比赛名次的评价是最基础的参赛结果评价。而成绩相关指标评价是对运动员运动成绩背后的竞技能力指标的评价。参赛结果评价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即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参赛结果评价有助于分析比赛成败的原因,积极把握竞赛过程的制胜规律,指导下一阶段训练。
4.12参赛工作总结
参赛工作总结是指竞技参赛结束时对整个训练及其参赛过程进行的工作总结。其要素包括训练效果总结、参赛过程总结、参赛专题总结。参赛工作总结是探寻竞赛制胜规律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竞赛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提炼竞赛经验的认知环节。其中,训练效果总结是指在竞技参赛结束后对整个训练周期工作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总结。在竞技参赛过程总结的宏观指导下,开展针对性的专题总结,是满足竞技参赛对实际问题进行考察和研讨的重要补充。
竞技参赛结构框架与层次清晰展现了竞技参赛过程内部构造及其要素的相互关系,为广大教练员全面认识竞技参赛过程的工作环节及其细节,把握竞技参赛工作的重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专项参赛实践中,依据竞技参赛结构及其要素的解析,可进一步研究专项竞赛特征与规律,促进比赛过程中竞技双方及其团队顺利地完成比赛任务与目标。
[1]田麦久,熊焰.竞技参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3]胡亦海,高平.运动竞赛结构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5)
[4]胡亦海.竞技运动特征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5]高平.竞技运动双核结构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6]刘建和.关于运动竞赛的系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1997(1)
[7]汪玮琳.运动竞赛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颜天明.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4(7)
[9]苗向军.程序化参赛理论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10]李少丹.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11]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2]高全,尚迎秋.对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六环节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