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里行孝13年,捡菜叶的女记者情撼中国

2015-11-05 01:11阿丽
妇女 2015年11期

阿丽

辞职离异住车库,只为让父亲活下去

1973年一个雪花漫舞的冬夜,一个婴儿出生在东北边城绥芬河市。父亲为她取名朱晓晖,他期待女儿的人生能发出小小的光辉,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朱晓晖从小性格倔强,并酷爱文学。读高中时,她迷恋上了诗歌,16岁时开始在报纸副刊上发表诗作。第一次见到女儿写的诗变成了铅字,父亲激动得眼眶湿润。他拿着那份刊发了朱晓晖短诗的报纸,跑遍了亲朋好友家,自豪地向每一个熟人炫耀:“快看看,报纸上刊登了我家晓晖写的诗!”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平时省吃俭用的父亲第二天还是用半个多月的工资,给女儿买了一件漂亮的羽绒服,以示鼓励。

1996年,朱晓晖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绥芬河日报社的一名通讯员,两年后升级为特约记者。在“无冕之王”生涯中,她不仅采写了一篇篇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新闻,还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位颇有才气的女诗人,作品曾在全国诗歌比赛中获大奖。

到了2000年,朱晓晖每月的工资和稿费收入有2000多元。已经嫁为人妻的她,住在一栋110平方米的楼房里,生活衣食无忧。但父亲突如其来的重病,残酷地改写了这位女记者的命运。

2002年4月的一个周末,朱晓晖回娘家看望父母,却吃惊地发现父亲眼球突出,嘴角歪斜,双手抖动得很厉害!一见女儿,他激动地“啊啊”大叫着,却说不清楚话。朱晓晖慌忙把父亲送到几百里外的牡丹江大医院,医生确诊为弥漫性脑梗。这是脑梗中最重的病情,医院劝她回家为父亲准备后事。朱晓晖当场吓哭了,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她无法想象失去父亲的痛苦。

从牡丹江回绥芬河的两个多小时车程中,朱晓晖泪如雨下,看着父亲的面孔因病痛而扭曲,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朱晓晖的母亲患有失忆症,已经家庭解体的弟弟,平时要照顾经常乱跑的母亲。妹妹也离异了,还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不幸的家庭境遇,让照顾父亲的重任压在了朱晓晖一个人的肩上。

一周后父亲的病情加重,不仅大小便失禁,连路都走不成了。为了全力照顾父亲,本可以在新闻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的朱晓晖,不得不从报社辞职。从此,她带着父亲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即使能维持生命,估计也得落下残疾……”这是医生对她父亲最乐观的“宣判”。

为了给父亲看病,朱晓晖很快花光了家中积蓄。2003年初,她毅然卖掉家里的住房。丈夫不堪重负,最终选择带着4岁女儿离她而去……转眼之间,曾经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碎裂了。

即便如此,朱晓晖还是选择擦干眼泪,坚持下去。用她的话说,金钱和家庭都可以再选择,而父亲是她人生中的唯一,不管用什么代价,都要拯救他!

卖掉房子后,朱晓晖在绥兴社区租了一间车库。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从此她和父亲一起蜗居在这间“房子”里。

深夜街头捡菜叶,好女儿泣血反哺

病痛使父亲的手脚变得不灵便,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都需要晓晖帮助。为了给四肢僵硬的父亲舒筋活血,她学习各种穴位按摩,每天为父亲按摩五六次,每次按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朱晓晖时常累得大汗淋漓,酸痛的双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但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已经完全瘫倒在床上的父亲,终于能被搀扶着坐起来了。

朱晓晖像小时候父亲喂她一样,每天一点一点地喂他吃饭,给他擦洗身子、擦爽身粉,抱他去锻炼。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父亲一次也没得过褥疮。

父亲生病的前两年,就花光了朱晓晖的几十万元家产,此后她一直在四处借债为父亲治病。因此,在照料父亲之余,她不仅通过做义工回报社会,每到周末还要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去补习课程。

父女俩没有收入来源,每月仅靠朱父1000多元的养老金维持生计,就连父亲的养老保险,也是晓晖的同学七拼八凑帮忙交上的。为了压缩生活成本,省出钱来给父亲打针吃药,曾经的女记者朱晓晖不得不丢弃颜面,于深夜里悄悄溜到菜市场,捡别人丢弃的那些烂菜叶,拿回家冲洗干净后,变着法子做给父亲吃。

从2004年到2008年,朱晓晖就是靠捡菜叶养活父亲,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那几年,我每天晚上都去菜市场的垃圾堆里扒拉一遍,一开始当然有屈辱和自卑感,次数多了也就能坦然面对了。”

起初,父亲吃着做好的菜,总说有些怪味,朱晓晖忍着泪告诉他:“因为我不会做菜,所以好像有味。”但她自己连这种有怪味的菜也吃不上,只有盐水拌米饭,或一天只吃一顿。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朱晓晖的身体发出了“抗议”。有一次,她花3块钱买了一小块肉给父亲改善伙食,父亲剩了一点儿,她吃完后腿上竟然出现了大面积红斑。同学领她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动物蛋白严重过敏!医生叮嘱朱晓晖:“以后再也别吃肉了。”她默默点头,没告诉医生,自己多数时候根本买不起肉。

对朱晓晖而言,生活在谷底的那段日子,并非一团漆黑,后来她去菜市场捡菜时,经常能看到垃圾堆旁有一小袋干净的菜叶,或一整捆不太新鲜的菜。显然,这是菜市场某位热心摊主有意为之的善举。对此,晓晖满怀感动。

2008年年底的一个冬夜,朱晓晖甚至在菜市场的街边塑料袋里,发现了一棵大白菜和两个红苹果!回家的路上看到商店的霓虹灯字幕,她才明白当晚是平安夜。顾不得伤感,晓晖兴冲冲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她能想象到,当父亲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时,一定很开心!

当她推开那间车库的门,却不由惊叫起来,只见父亲正扯着线裤往自己脖子上绕!“爸,再怎么艰难,只要你活着,我就觉得一切都有希望。可你竟然又要寻死觅活,你还是个男人吗?!”朱晓晖一把夺过父亲手中的线裤,泪流满面地吼道。

自知康复无望,又把女儿拖累到一无所有的父亲,已经不是第一次试图自杀了!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折磨女儿,白天黑夜哭闹不止,还曾用不太灵活的手,找绳子和刀,一心求死。但瘫痪的身体将他牢牢困在床上,就连自缢的力气也一并被剥夺了。

但老人仍不死心,此后一段时间闹得很凶,天天嚷着让晓晖给他买毒药。朱晓晖渐渐意识到,只有她一个人努力坚持是不够的,她需要帮父亲找到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2009年3月的一天,当父亲再次叫嚷“不想活了”,她收起平日的笑脸,冷冷地问:“我现在就去给你买毒药,你死前还想吃点儿啥?”父亲答:“蛋糕”。她去超市,买了一小块蛋糕,同时还带回了两颗白色的糖。

她带着那两个伪装的“毒药”回到家,吃完蛋糕,父亲有点儿反悔了,嗫嚅着说:“蛋糕有点儿不够吃。”朱晓晖假装没听到,板着脸给父亲服下了那两颗“药丸”。父亲绝望地躺在床上,竟然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后,他醒来,睁开眼睛对晓晖说:“你快捅捅我!”“有感觉吗?”“有!”“看来这药对你不好使呀,看吧,老天也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从此,父亲非但再也没提过“死”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13年不离不弃,“白发孝女”情撼中国

要强的晓晖深怕别人得知她和父亲的生活困境后,会同情怜悯他们,给予特殊关照,她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所以自从搬进了这间车库,父女俩很少与邻居们来往。

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邻居们渐渐知道她家的情况后,纷纷伸出了援手:有的做菜时刻意多出半碗,有的做饭时多放一把米,附近的商店免费给些摘下来的菜帮子或多日卖不出去的散菜,还有些同学和朋友买来些米和油。报社同事希望能为朱晓晖父女俩刊发一篇报道,发起社会募捐。晓晖拒绝了:“我爸的病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加强锻炼,持之以恒。所以请不要对外宣扬。”同事们只好悄悄塞到她父亲床铺下一些钱,并送上一辆崭新的轮椅。

有了轮椅,爷俩经常能“自驾游”了。朱晓晖把脚印留在了绥芬河市的每一个景区,父亲的笑容也洒遍了这座北国边城……一路上,她会满怀憧憬地和父亲展望未来:“等你的病好了,我就可以工作养活你,我们还能去海南岛旅游,坐大飞机去哦!”

但病痛并未就此完结。由于长期服药,2011年,父亲身上出现了大片药斑,朱晓晖只得给他减少西药用量。她去书店买了本《中药四百味》,用心研究药方。当她通过看书和请教当地老中医,把各种中草药的药性仔细研究后,就开始试探着抓药,然后给父亲熬中药喝。为了以防万一,晓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身试药。

第一次试药时,她担心喝出问题,万一自己倒在家里醒不来,父亲可怎么办?于是试药之前,她把钥匙放在了邻居家,并跟邻居撒了个谎:“我有事要出趟门,麻烦你过一个小时去我家,看看我父亲啥情况。”

悄悄试喝了两次后,朱晓晖的身体没有异常反应,她这才将配制的中药端给父亲喝。中药味呛人,刚喝一口,他就气哼哼地把碗扔在了桌子上。朱晓晖只得像逼迫孩子吃药的一样,强忍泪水给父亲喂药。有时候父亲嫌苦,会用手不停地打她,时日渐长,朱晓晖身上竟被打出了青紫的斑块。

尽管如此,朱晓晖仍坚持了下来。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给父亲做饭熬药,然后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喂药……每晚父亲入睡后,朱晓晖才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每逢此时,她就会盘腿坐在小床上,在膝盖上垫个枕头写诗。寒冷、贫困、疾病、屈辱,把朱晓晖逼得狼狈不堪,但她坚持阅读和创作,努力让自己在文字里抬起头来。

“任生活怎样挤兑你/只要咬紧牙关/每天都坚持把眼睛睁开/总有一天/阳光会洒满你的心……”在父亲生病前,她写的诗总是风花雪月,而这些年,她的创作主题多是激励自己坚持下去。父亲睡觉时,朱晓晖有时也会去附近的书店看书,每次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

2015年2月27日,朱晓晖以300万的全国投票数,站到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上。“13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是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这是评委会写给朱晓辉的颁奖词。

虽然身负30多万元外债,但从不轻易示弱的朱晓晖,这些年一直谢绝陌生人的援助,平时只接受同学、同事和邻居的帮扶。“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有人打听到她的联系方式,提出要给她捐款,朱晓晖说:“有您一句温暖的问候,就非常感谢您了!”但一些执著的热心人,仍会驱车几百公里赶到绥芬河,把一笔笔善款强塞给她。在众人的劝说下,晓晖含泪收下了捐款,以及当地公益组织送上的棉被和青菜;黑龙江文联则表示,愿意帮她印诗集;有关部门也开始研究对朱晓晖的帮扶政策。

在朱晓晖的坚持下,早已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父亲,已经把生命延续了整整13年。如今,年近七旬的父亲尚有半头黑发,42岁的她,头发却几尽全白。

2015年8月,朱晓晖又被推举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面对赞誉,这位大孝女儿说,她只是尽到了一个孩子应尽的责任,并用诗意的语言感叹道:“人生可以卑微如蚁,但亲情之光灿若星月,父母能多活一天,再苦再累,我都觉得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光彩。”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