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以活动为载体的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2015-11-04 17:24李晓敏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10期

摘 要:通过强化校本德育课、校内专题活动、专题讲座、校外拓展德育基地建设、校内隐性课程德育渗化等多种类型的德育活动,实施教师价值引导,学生自主实施活动,反思深化的动态课堂模式,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校、社会互动的四维一体德育沟通模式,摒弃德育教育功利主义、注重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发展差异,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夯实德育制度建设,不断探索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 活动载体 德育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5-02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往日益紧密,传统的一元价值观体系与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后得以慢慢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价值观并存,新的价值观规范尚未形成的局面。一方面,价值观多元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体现了社会的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开明,对于学校德育教育来说,价值观多元化的正能量对学生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赋予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法治价值观等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旧价值观体系受到严峻挑战,新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之前,人们面临价值取向抉择时,就会感到行动方向迷失,社会道德规范滑坡。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信任感降低,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下降,片面追求个性发展而走向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泛滥。

1 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及改革研究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这既源于人们对学校德育长期实效性低下的思考,也出于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要求。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的培养,体现了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网络信息时代的不同文化类型和多元价值观影响着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网络疯狂蔓延的负面非主流价值观以及丑陋的审美文化正严重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并侵蚀书香弥漫的校园。学校的德育何去何从?德育主题课应如何开展?这些课题给广大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

1.1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定位不能满足价值观多元化需求

教育理论界普通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目标存在定位单一、目标过高笼络、政治化倾向明显等迹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与其年龄和成长不相符。一元化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在正面的教育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排除了消极价值观的侵蚀,但也把其它合理的价值观排斥在外,忽视了学生个人价值观内容和丰富化,忽略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片面追求社会价值的理想化,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1998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学生成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纪律的公民”,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前面部分是一般目标,后面部分是偏政治化价值倾向的理想化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过重强调德育的效果性,缺乏可操作性。

1.2德育教育的内容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不相符

当前,学校的德育教育过于单一,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生活性,内容与当前社会经济生活脱节,而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便捷,单一的枯燥无味的政治化教育造成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不强,使得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难以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的内容创新性不足。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思想品德课的传经颂道,不搞实践活动,脱离了实际生活。因此,德育教育内容应摒弃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结合时代的特色,导入新颖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育内容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紧密连接起来,让德育活动回归生活本身,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3德育教育模式错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缺乏感染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思考,对新时期的德育对象不敏感,没法捕捉他们内心深入的真实思想。大多数教师还一味认为德育工作仅仅是班主任或者是德育课专业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从而学校无法达到全员育人之目的。德育教师依然本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说教式、灌输式、条款式、训斥式教育模式,教师在演“独角戏”,不与学生互动。这种教师角色的错误定位造成了师生关系不平等,遏制了学生的理解力,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我说你听”的说教式的课堂模式,无形中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即便学生表面赞同某种价值观的德育教育,但内心深处的不认可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形成教育的错位。

2 以活动为载体的学校德育模式构建新探索

价值观多元化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大胆改革德育工作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德育工作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模式探索,就是坚持教师的合理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相结合,拓宽德育工作内容,丰富德育工作内涵,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推进者;学生是主体,是价值观模式的构建者。

笔者所工作的单位是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中学,学校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体、以德育为先导”的德育工作理念,全面扎实推进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模式,取得了德育方法改革新突破。

2.1构建多样化的德育课程模式

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原有的校本德育课、校内专题活动、专题讲座、校外拓展德育基地建设、校内隐性课程德育渗化等德育活动,积极创造新的活动类型,强调实施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实施动态的德育活动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鉴于当前中学生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容易受到表层特征的支配,缺乏对某种事物及其社会意义的深层次认识,盲目性较大,自觉性较差,做事易冲动,缺乏理性。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活动设计具有教育性。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活动不能自发地推动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伴之以良好的组织形式和鲜明的教育目的,才能成为有效的德育途径,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2)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某一活动时,切口要小,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宜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事、物作为载体,吸引并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随着活动的展开,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3)活动设计把握教育契机。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其内心思想的反映,因此,教师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内部需要,从学生实际中选取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他们乐于接受的活动,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4)活动设计实现多种形式。对中学生来说,活动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讲究形式的活泼多样。要创设形象鲜明、趣味浓厚、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戒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和单一不变的程式,要把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使主题活动常开常新,多姿多彩;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开放,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情、意、行同步发展。

2.2实施“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活动”模式的德育建设策略与方法

这种德育实施模式包括三部分,即价值引导、自主活动、反思。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强调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如图2所示)。

价值引导是教师根据受教育者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及受教育者的品德状况,对受教育者价值理解、价值选择进行指导、诱导及帮助的过程。价值引导即反对传统的价值灌输,也反对放任主义的选择。价值引导主要通过目标引导、言行引导、活动引导、情境与环境引导等方面来实现。目标引导就是通过制定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朝这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在完成价值观目标过程中提升主体人格,培养他们的价值选择能力,养成价值实践能力。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曾经说过:“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观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并切记将正面的积极言行传导给学生。活动引导方面,价值观教育中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意图,都要有一定的价值倾向,这些活动的实施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形成具有指导作用。情境与环境引导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对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作用。自主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心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和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模式中的活动是学生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的自主活动,它贯穿于价值观教育的内化、外化阶段和检验阶段。反思深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是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深入的重新审视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使学生对价值观理解得以深化,选择能力得到提升。

2.3 建构四维一体的德育主体联动模式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社会相互联动教育的四维一体化的立体式德育主体模式建构(如图3所示),形成系统科学的德育教学模式和评估框架,调整师生角色位置,与家长和社会互动,在互相尊重、平等、融洽的氛围下,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使学生从空泛教条的训斥式德育灌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实现认知、言行的统一。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和范围,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成为常态化常规教育。多元主体模式下的德育互动教育模式实现了德育立体化的沟通框架,形成统一规范的德育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

3 结语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在内容、策略方法、教师角色定位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为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必须理性审视当前德育教育的得失,坚决摒弃功利主义、绩效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思潮,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引导,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建构以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德育课程模式和四维一体的大德育立体沟通体系,让德育回归生活本身,不断完善德育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范树成.多元化视阈中的德育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肖川.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J].教学科学论坛,2004(2).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晓敏(1980年-),女,广东潮阳人,职称:历史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德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