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强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三维目标中之首。科学地渗透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能让思想品德教学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三个方面的阐述,来全方位地把握思品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引导其回归理性,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 原因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1-02
初中思想品德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主渠道。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味重,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是一批批社会阅历浅、知识面有限、对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的学生群体,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多年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缺乏“情感”的教育犹如一潭死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
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原因
冷静地分析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其情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重“知识传播”,轻“育人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彰显育人功能是该课程的首要任务和灵魂,一节育人价值陷入困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不是真正的思想品德课。但是,当前有相当部分教师由于受“考试至上”、“升学至上”考核机制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死记硬背、疯狂做题,绞尽脑汁地教学生如何钻出题者的“圈套”,将学生变成了记忆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
1.2重“文本教材”,轻“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起点在于生活,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当我们用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不少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教材文本知识的认知和解读,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心理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文本轻生活、重服从轻自主等不良倾向。
1.3重“讲授教学”,轻“激情投资”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三尺讲台,面无表情,大道理大教条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闭塞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思想品德教师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可以想象,这种缺乏“激情投资”的课堂很难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培育不出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
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以上提及的情感缺失的几种成因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破坏了新课改的氛围。事物的发展总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必须重视情感教学本身的价值和功能。
2.1以情动人,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诱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例如,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这一框时,笔者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方式。在萨克斯独奏《回家》的背景音乐中,笔者深情地向学生吟诵着教材“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的颁奖词。学生们在音乐声中一下子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对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情感和人格的领域,这是认同与内化的反应。而认同的基础在于吸引,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1]因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教师能“以情动人”,师生便能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思品教学就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理想境界。
2.2以德感人,传递纯正能量
“正能量”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词,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提供积极地动力,促使人们进步的能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课堂应该成为向学生传递纯正能量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乐观地体察社会,从而获得有成效的道德熏陶。我们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入境入情,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去感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以德感人”、“以情感人”是真教育,有助于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2.3以爱育人,营造幸福的氛围
“师生不通心便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一个好的教师,首先他爱学生,能在同学生的交往中找到欢乐,从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2]可见,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良好的师生氛围是无声的育人载体,是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教师和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认知才会成为学生追求探索知识的磁铁。
3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成因缕析和价值探寻,我们对思想品德情感教学已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以上的误区,并有效地发挥情感教育应有的功能,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个方面:
3.1抑扬顿挫,以声传情
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艺术。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时,恰到好处地付之以情感语言,灵活地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曲折跌宕,节奏的抑扬顿挫,就能以教师之情触发学生之情,挑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感知与教知相统一的最佳效果。相反,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缺乏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表现力,定会使学生的大脑活动受到抑制,产生沉闷、枯燥、厌烦等消极情绪。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控制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通过语言节奏的变化,激励学生的情感波动,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3.2创设情境,燃烧激情
俗语有云:“触景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一个好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促进学生思考,还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获得“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3.3有效拓展,升华真情
思想品德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思想品德教学的天地也就有多广阔。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的开放型、活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呈现,而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时空,灵活多样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3.4回归生活,践行实情
“实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成功与否的最有力的标准。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最终必然要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来衡量其有效性。比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孝敬父母”时,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并让学生撰写洗脚感想。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丫子长得很不好看,也很粗糙,像鱼鳞片一样。一开始我有点害羞,洗着洗着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妈妈一直没说话,我一直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给妈妈洗脚,心里怪难受的。”笔者觉得这样的真情流露应该比成绩的进步更具震撼力,也更有意义吧!
思想品德教学伴随着新课改走来,一路困惑,却一路收获。虽然,摸索和实践的道路还将布满荆棘和坎坷,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情感教育”是不可战胜的,它定能将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演绎地更绚更美。
参考文献:
[1]马君.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21(2):51-52.
[2]曾钊新.道德认知[M].湖南: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4.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