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对话活动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2015-11-04 16:43周荷花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周荷花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这样才能创设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和谐氛围,才能确保交流与研讨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才能切实提高交流与研讨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话活动 指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87-01

从本质上看,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学生跟教师、文本及作者之间的对话。这种活动质量的高低,完全跟教师的指导与引领有着密切联系。在对话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与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触摸文本,获取自己的感悟,进而跟教师、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分享。

1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营造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和谐氛围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有了这样的交流,学生才可能与他人就文本进行相关的思想分享与观点碰撞。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局限的影响,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作品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把书本视做权威,从不发表或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只是重复书本上的话语。另外一种表现,就是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学辅导材料,采取“拿来主义”把课外教辅用书的解读当作自己的理解。笔者常常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一提出某个问题,学生总能回答得头头是道,但这些答案都来自于学生手头五花八门的教参、教辅,学生其实并没有进入与文本的交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迷信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是通过与文本交流获得答案,而是琢磨、猜测标准答案,等待标准答案的公布。教师一旦把答案公布出来,不管符合不符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一概无条件地接受。本来应该是双向的交流,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全部接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追求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和谐与有效,要求学生把文本视为与自己平等的“朋友”,平视它而不是望而生畏,要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并通过自己的解读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全方位的交流中——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前提条件之一是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以平等的心态阅读作品,以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去解读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的交流才是和谐的、有效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新课程倡导阅读活动理念,鼓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用一双慧眼去触及作品的语言文字,用敏锐的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温度,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感悟,珍视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想上的启迪。

2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确保交流与研讨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和谐并不意味着“放羊”,任学生海阔天空地闲谈。一些老师错误地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老师放手,让学生随便地学习。笔者常常发现在课堂交流环节,教师面对生生之间出现的争论、辩解,表现得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或者是置之不理。小组内开展交流活动时,组员或者信马由缰地乱说一气,议论的内容偏离了文本的重点,所要探究的问题相去甚远;或者有的学生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固执己见,不愿接纳别人的观点。表面上看一片热闹,气氛热烈,实则脱离了讨论的中心内容。这样的交流讨论并非和谐。

课堂交流活动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没有了教师的指导,课堂交流就不会走向和谐。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切实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一位教师执教《伤仲永》这篇课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仲永悲剧的造成,谁应当负主要责任?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仲永的父亲。”教师疑惑地问:“真的吗?”这一追问立即引起了一场争论,学生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主要责任确实在仲永的父亲身上,一派认为主要责任应该由邑人来负责。两派各执一词,都说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此时如果教师不加控制,学生仍然会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就要适时介入,作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评判,作出正确引导:其实,不论是邑人还是仲永的父亲,对仲永的悲剧形成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适时介入,能够确保交流与研讨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学生才能从对方的意见中吸取合理的部分,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课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局限才会有深刻的领悟与认识。

3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提高交流与研讨的质量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师讲生听的灌输模式,沉闷的教学气氛一度被改变,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似乎很高,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缺乏必要的引领和指导,交流讨论的质量仍不尽人意。譬如,笔者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安排学生品读课文,但究竟怎么品读,品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以怎样的角度品读,等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方法指导,这样做只能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就是要给学生指明一个交流与研讨的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法”可循。如笔者教学《观舞记》这篇课文(第二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好好品读一下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的。学生自读课文,笔者则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捕捉学情。约10分钟过后,笔者要求学生就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或艺术性这一方面分小组交流。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笔者先后深入各小组了解情况。如第一小组一生说“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这句话写得很好…… 一生说从“粲然”一词感觉到她们长得很美丽。还有的学生说课文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句,描写了姐妹俩的出神入化的舞姿。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交流的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抑或是针对某个难点问题进行争论;或者锁定重点章节的构思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潜入文本,从内容和形式了领略到了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之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伟强.自主、合作、探究——谈语文新课改中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误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00(1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