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符号”是用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判断。文章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符号与征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其语言价值。
[关键词]符号;征候;区别;联系;语言价值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句话简单而明确地概括了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像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都是符号。信号灯、旗语是视觉可以感知的,上课铃的铃声是听觉可以感知的,盲文是触觉可以感知的,而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具有专门的意义,因此,这些符号就具有了符号的功能。[1]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能指”指的是语音,“所指”指的是语义。而“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判断,[2]文章主要从“符号”与“征候”的含义与特征方面来探析符号与征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符号”与“征候”之间的区别
“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组成的语言系统,形式和意义之间联系密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分,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意义的话,“符号”便不会成立;没有形式的话,那么符号的意义将缺乏必要的载体。符号具有社会性,它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一定经过使用者的社会约定。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3]例如,学校的上课铃声就是一种符号,“上课铃”是存在于学校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在学校,“铃声”是在社会共同地认可下约定俗成的一种纪律性的符号,由声音(形式)与意义两方面组成,当上课铃声响了之后,教师和学生则会自觉地走进教师准备上课;下课铃声响了后,或下课,或放学,就代表一节课结束了。又比如,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交通信号灯是用来指示交通的符号装置,符号的形式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信号灯它的意义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一条具体的街道上的某些车,它的形式是交替闪亮的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灯,分别代表了禁止通行、准许通行和警示的意义。[4]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征候有所不同,“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例如,在山里赶路,看到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就可以知道那里有可以歇脚或投宿的人家。中医诊断疾病,总是要号脉,看病人的气色,舌苔,闻它呼出的气息,公安人员侦查案情,要收集指纹、脚印,记录和拍摄现场。远处的炊烟,病人的脉象、气色、舌苔、口气。罪犯的指纹、脚印,这些都与它们所隐含的信息有本质的联系。[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它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本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通过社会性的约定俗称形成的;而征候与符号不同,它是与所反映的事物本身具有某种必然联系。
二、“符号”与“征候”之间的联系
虽然“符号”与“征候”有所区别,但是并不意味着符号与征候之间是完全对立的,相反,大量事实和理论证明,符号与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征候可以转化为社会性约定俗成的符号。符号指人们约定的代表某种事物的标记,其中的要点有两个:标记和约定性。代表事物的标记很多,但不一定都是符号。如:冒烟是有火的标记,但烟却不是火的符号。只有当人们经过约定,把烽火作为有敌情的标志时,“烽烟”才成为一种符号。[6]在上文的例子中“在山里赶路,看到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就可以知道那里有可以歇脚或投宿的人家。”这个例子里面“炊烟”所传达出的信息,可以通过“炊烟”事物本身的特征来判断与分析,所以,这里的“炊烟”属于“征候”。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征候”可以转化为“符号”,这里所说的“一定的条件”指的就是“约定俗成”,经过社会人为约定之后,“烟”也可以成为“符号”。
综上所述,符号与征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研究符号与征候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22、22、26、22、22-23页.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02.
作者简介:李园(1990-),女,陕西商洛人,湖北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