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利娟 颜玲 刘薇
[摘 要]科技年鉴客观记述某一年度特定区域内科技工作、科技活动和重大科技成果,直接反映该区域科技事业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我国科技年鉴中普遍存在:年鉴编辑和撰稿人员的编写素质有待提高、语言不规范,不简练、图片冗繁、大事记选材标准不一、索引标注不规范、忽视内容的动态性、年代标识不统一、重藏轻用等问题。
[关键词]科技年鉴;质量;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年鉴类图书的编纂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年鉴多是由政府机构编写,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年鉴连续出版发行,能够全面反映当前社会发展、科研进步水平,便于读者进行跟进比较,实用性强,所以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在这股东风下,全国各省也陆续开始编辑省级科技年鉴。科技年鉴以存史、资政、服务社会为目的,客观记述某一年度特定区域内科技工作、科技活动和重大科技成果,直接反映该区域科技事业的产生、发展与变化,为下一轮科技志做资料储备,为未来科技事业发展做重要参考与历史见证。科技年鉴展示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社会各界了解科技发展变化和科技进步现状提供了窗口,为相关部门拟定科技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各省科技年鉴的出版发行丰富了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繁荣了科技文化市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就科技年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进而提高科技年鉴的编辑质量。
1.年鉴编辑和撰稿人员的编写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科技年鉴的编辑都是非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年鉴编纂知识的系统培训,不能准确地把握年鉴的属性、题材、特征和编写方法,许多细节性问题也不能严格、认真对待,直接影响到科技年鉴的编辑质量[1]。
科技年鉴组稿牵扯到许多不同性质的撰稿单位,所提供的稿件内容千差万别,质量也参差不齐,五花八门,不少撰稿人甚至将工作总结当作稿件提供给编辑部,编辑人员不得不对稿件进行反复修改。
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科技年鉴编辑和撰稿人进行定期培训,组织经验交流会,通过学习研讨逐步提升大家对科技年鉴的认知,提高大家的编写素质。
2.语言不规范,不简练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从资料征集、优化选题、精心设目、文体文风、写作方法到书写规范都需编辑人员加以认真研究[1]。有些科技年鉴出现数字用法不规范、称谓省略不当、标点符号用错、物理单位标写错误等问题。有些年鉴还出现第一人称,或者是诸如“在**的正确领导下”等穿鞋带帽式的套话废话,这都需要编辑人员细心仔细的加以修改。由于科技年鉴中科技成果占了很大的篇章,这部分内容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物理化学符号或者计算公式,编辑人员必须学习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准确无误的把这些符号公式书写正确。
3.图片冗繁
科技年鉴的图片主要包括领导图片、科技活动、科技成果,最能直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但是许多地方的科技年鉴图片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领导图片占用了大量篇幅,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只有寥寥几幅,这样就不能很好的突出科技主线,有效宣传区域科技。
4.大事记选材标准不一
大事记应该记载影响面大,意义深刻的事件,如重要工作会议、科技活动、重大科研成果、重要发明创造等。如果大事记的选材范围没有确定好,就容易把小事当做大事记载,或者重要的大事却没有反映出来。
5.索引标注不规范
我国年鉴出版物中,索引的编制历来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据统计,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类年鉴中,编制较为规范的书末索引的可能连20%都不到[2]。有些科技年鉴虽然设有索引,但是无论从取词、标引范围、索引规模及索引深度等方面来看,都编制的不尽规范,这给日后科技年鉴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带来了遗憾。
6.忽视内容的动态性
出于科技年鉴资料连续性的考虑,年鉴的篇、章、目一般都不大动,但可以做适当的微调。因为每年的情况不同,年鉴的栏目就必须紧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动态性是年鉴有别于其他工具书的根本标志。因此,年鉴在框架设计和条目撰写上应根据每年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当今我们所出版的各种科技年鉴,在编纂过程中过分强调资料的连续性,而忽视年鉴内容的动态性,就使每年的科技年鉴卷卷一面、年年雷同,没有把握住年鉴常编常新的特性[3]。
7.年代标识不统一
大部分科技年鉴年代标识表示的是出版年,反映上一年度的内容,例如:《陕西科技年鉴》(2013卷)记载的是2012年的陕西科技事业。也有部分科技年鉴的年代标识表示的是辑录内容年,例如:《江西科技年鉴》(2010卷)记载的是2010年的江西科技事业发展状况;《广西科技年鉴》(1996~2000卷)收载1996年~2000年广西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这是全国各地年鉴编辑出版的情况多样性造成的,但是这种情况不利于读者对科技年鉴的掌握和使用,应该尽量统一年代标识,逐年连续出版,尽可能的在第二年就出版发行,保证年鉴的时效性。
8.重藏轻用
科技年鉴往往内容庞杂、价钱昂贵,出版周期和发行过程都比较长,造成了重藏轻用的现象。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介绍科技年鉴,使大家更多的了解和利用科技年鉴,尽可能的提供电子化的科技年鉴,方便读者使用年鉴。
参考文献:
[1]张春锋,闫芳教,董立民,阎立波,郭伟,张建军.农业科研单位年鉴编纂工作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1,15(3):166-167.
[2]沈美新,蒋皓,管美凤.编好平鉴索引,促进丰鉴信息资源深度开发[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5):39.
作者简介:谢利娟(1983-),女,陕西榆林,汉族,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学,科研人员,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年鉴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