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的成立给人民带来了曙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整个国家和人民都沉浸在满满的喜悦中。喜悦之余党也深刻认识到国家所存在的矛盾和种种问题。本文通过对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回顾,在解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新变化,并进行总体评价和分析,为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启示。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新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一、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
中国是以农业大国著称,农民是组成中国的绝大数人口,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影响着国民素质和国家的发展,搞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保障农民切身利益与安全,是中国历来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破坏严重,卫生状况十分恶劣,广大农民身体健康水平极低,平均寿命短、死亡率高,在加之农村医疗技术低下、医疗机构和设施缺乏且分布不均等状况,使得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严峻形势。
多年的战乱纷争,使得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灾难,建国初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片空白,百废待兴,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任务难度不容轻视。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流行性传染病和烈性疾病采取预防与控制相结合,减少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建国初期,我国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肆虐,以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结核病居多。采取预防与控制,在疾病出生期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对于建国初期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落后等问题有重大意义。
积极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专业医护人员。旧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极度匮乏,且设施简陋。农民经常无处寻医、忽视看医或依赖祖辈经验吃草药治病,建国初期针对农村公共卫生的现状,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配备好专业医护人员让广大农民有医可看、有药可吃成为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所面临的又一大艰巨任务。
向农村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帮助农民改掉不良卫生陋习。旧中国农民由于卫生知识的缺乏,生活中有很多不良习惯,如随手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垃圾无处处理和随意堆放造成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极差,夏天苍蝇成群,随地吐痰同时也加速了疾病的恶意传播。
发展医学教育,运用好中国独有的中医诊疗,搞好医学研究。中医在解放前一直受到国民政府的排斥与歧视,“1946年2月,教育部命令上海市教育局取缔我国最早创办、最具影响的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47年11月,上海不准中医学校毕业生参加特种中医考试,再次打击中医教育。”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中医的发展,将团结中西医一度列为发展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
二、建国初期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
新中国的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多次与相关部门开会讨论,及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
制定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基本政策,填补公共卫生事业方针空白区。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提出了建国初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填补了公共卫生事业方针空白区。
成立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积极部署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新中国的成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194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开启了建国初期公共卫生事业的新进程。卫生部成立后通过对中国公共卫生现状和农村医疗卫生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农村疾病蔓延、卫生机构缺乏 、基础设施简陋 、卫生事业经费不足、专业医护人员较少、药品匮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大政方针政策予以积极指导。卫生部认为首先要抓好两件事:一是集中力量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的疾病,二是整顿卫生队伍,建立农村、工矿和城市的基层卫生组织。建国初期卫生部的成立为今后指导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正确方针,积极有效的缓解了当时农村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
召开全国卫生会议,确立公共卫生工作指导方针。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在召开的全国一届二次会议上,任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同志在提交的“第12号提案”和“第13号提案”分别针对建国初期“各种地方病、多发病人仍很严重”,“无卫生组织结构,乡村患病率必然增加”“卫生运动必须成为群众运动才能开展”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针,并指出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薄弱,广大农民饱受疾病肆虐,卫生状况差,国家应准予保留各地现有的卫生机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卫生组织结构,同时团结好各党派、各群众团体,切实有效的开展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会议通过对过去卫生事业的经验总结和分析,确立了建国初期卫生事业的建设方针。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确立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面向工农兵”体现了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立场,旧中国由于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看病就医常常成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所有的福利待遇,而广大农民整日处于水深火热、疾病缠身的境地,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新中国的成立,做好工农兵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区别点,重视工农兵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身体素质体现了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预防为主”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状况与解决策略。建国初期,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极度落后,患病率高、缺医少药等一系列问题寇待解决。“团结中西医”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在旧中国农民靠中医治病历史颇久。建国初期,农村医药缺乏,专业医护人员数量少之又少,团结好中医、利用好西医,发挥中西医治病救人的作用意义重大。毛泽东为这次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对于指导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开展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召开,毛泽东在会上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动员起来,讲究卫生”的号召,又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从此,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四大方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对我国施行的细菌战,全国还大规模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的展开也同时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三、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新变化
建国初期,在积极实施党关于公共卫生的方针政策后,农村乃至全国的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6‰,然而在党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广大农民积极配合下,建国初期截至到1953年底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3‰,人口出生率也明显提高,人口的死亡率也有所下降,广大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普遍提高。
农村的公共卫生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农村普遍建立起医疗卫生机构,有效的缓解了农民看病就医的问题。旧中国农村由于缺乏正规的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农民看病主要依赖于游医、江湖郎中、祖辈经验,很少去正规的机构就医,因此常常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有效医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现状,积极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部署。门诊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站等机构都有所增加。卫生机构床位数也从1949年8.5万张增至1952年的27.3万张,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立和增加,让农民能及时的发现和治疗疾病,降低了患病率 。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普遍提高,不良陋习减少,绝大数农民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事业得到了发展。建国初期,在社会消费基金中用于人民医疗保健的部分日益增加。财政支出中的卫生事业费也大幅度增加,全国各地的高等医学院和医药科研机构也相继得到了发展,专业卫生人员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根据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方针的要求,国家也有计划的发展了医药工业,逐步改变了解放前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的的局面。
四、建国初期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总体评价和历史经验
新中国的卫生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努力下发展和创建起来的,党根据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指导措施,在人民的配合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卫生道路,使得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建国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之余,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过于激进的追求消灭疾病的指标、脱离实际的医药卫生措施等。回顾建国初期中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党的正确领导是取得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胜利的一大法宝。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国基发展经济的有力保障。旧中国,广大农民长期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生活潦倒不堪,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更是一片空白。党在建国初期,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下,通过分析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展开调查,确立了新中国卫生的三大原则、四大方针,并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取得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广大农村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解决了农民看病就医的问题,降低了疾病发病率,并通过积极发展医学教育和医疗科研事业,将中西医结果,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医疗卫生人员,发展了医药事业,使农村医疗卫生逐渐步入正规和现代化的轨道。
党的政策变化是取得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持续胜利的关键因素。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适时的对政策进行变化与调整。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和人民的需求制定政策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始终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启发和指导人民自觉遵守公共卫生、破除传统旧观念,而不是强制人民去执行党的政策,才能顺利开展公共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胡宜.《中医的厄运》[J].■望东方周刊,2011,(47):83-8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4]贺诚.《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的总结报告》[J].北京中医,1951年创刊号.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614.
作者简介;王帅,女,1991,09-05.籍贯: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 中国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