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纪实

2015-11-04 17:08张黎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洋人训斥租界

张黎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等8个生字,指导书写“嚷”。通过查字典、补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

教学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理解“诸生、周生”

师:同学们,大家好!该怎样称呼我呢?

生:张老师。

师:真有礼貌,不直呼我的姓名。在我的姓后加上老师两个字。知道以前称怎么称呼老师吗?

生:先生。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李琳。

师:古代的时候,把正在学习的人称为“生”。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我该叫你李生!我又该怎么称呼你呢?

生:老师,您可以称呼我为王生。

生:老师,您可以称呼我为姜生。

师:如果一个学生姓“周”,我们又该怎么称呼呢?

生:周生。

师:为了表示尊重,那我该怎么称呼大家呢?不知道呀,我称大家为诸生,诸位学生,就是全班同学,各位同学的意思。能够和大家度过这40分钟的学习时光,老师感到非常荣幸。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二、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哪篇课文吗?好,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之”就是“的”,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师:知道是谁说的话吗?

生:周恩来。

师:了解这个人物吗?

生:他是我们国家的开国总理。

生:他一生俭朴,为了祖国的强大操碎了心。

师: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周恩来总理会有更深的了解。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师:真好,带着问题读书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21页。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字的读音。在第八自然段“训斥了一通”,“通”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当“训斥了一番”讲,所以读四声,标在书上。好了,放声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明白了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音。

师:课文读完了吗?文中的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行吗?请看第一组,谁来读?如果你认为他读得对,就请和他一起读。

(屏幕出示:多音字:背着大伯、奔了过去、惩处洋人、训斥了一通。)

(“背着大伯”的“背”,有的读一声,有的读四声。)

师:好像都能说得通,那到底该读一声还是四声呢?怎么办?

生: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来确定它的读音。

师:好,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吧!

生:我觉得应该读四声,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大伯告诉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地去,周恩来不想让大伯知道,所以这里读四声。

师:是呀!当我们不能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时,把它放到文章中,结合具体的语境就能读准了!

师:注意这个“惩处”,“惩”是二声,“处”当“处置”讲,读读这个词。它和“训斥了一通”在一个自然段,读读这两句话。“一问才知道……训斥了一通。”

3.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屏幕出示: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得意扬扬。)

教师相机指导。

师:读了“衣衫褴褛”这个词,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衣服破旧、到处都是补丁。

生:我想到了这个人一定很贫穷,家境贫寒,连一顿饭都吃不饱,衣服也不能御寒,生活很艰难。

生:我想到了这个人在当时的社会上一定很没有地位,会受到别人的欺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想象到了文字背后的画面,想到了人物的家境、地位。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其他词语的意思。

4.联系文章理解词语。

(屏幕出示: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地)

师: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不借助资料,这篇文章就能够帮助你理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看看描写租界地的语句,想象租界地的情景,里面有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生:租界里大多都是外国人。

师:那是他们的独立王国,过着奢侈的生活。

生:中国人受尽了屈辱。

生:在租界中,中国人被欺负却没有人来伸张正义,在租界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保障。

生:从第七自然段,我知道租界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师: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又是什么呢?是中国人无止境的苦难啊!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在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读读。“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endprint

师: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闯进了我们的国土,掠夺我们的资源,霸占我们的土地,他们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因为东北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当时许多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对这里虎视眈眈,东北就成为了他们在华争夺的焦点。他们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圈出一块地方来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这个地方就叫做——租界地。

5.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词语,还捎带着读了课文的一些句子,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又有了一定理解,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了一位妇女的亲人被害,却无人伸张正义,他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说得不错,你关注到了周恩来看到的一件事。(板书:国人被欺。)还有补充吗?

生:周恩来听了伯父的告诫,看到了中国人被杀害却无人主持公道,内心受到了触动,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说得多好,这位同学又把内容进行了补充,不仅国人被欺,中国的国土也被帝国主义列强抢占。(板书:国土被占。)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师:谁能借助板书的内容再来试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

生: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国土被占、国人被欺,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细读品味,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1.默读,批注,体会“中华不振”。

师:通过概括内容,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中华不振。那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拿出笔来,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一会我们来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只能哭泣,却没处说理,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我从“衣衫褴褛”这个词语体会到了当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非常贫穷的,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从这儿也能看出中华不振。

师:说得真好,带着你对妇女的同情来读一读。

生:我从“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从“得意扬扬”这个词,我体会到了这个洋人一点儿都没有悔过之心,杀了人还这么理直气壮,真是太可恨了。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列强才能这样嚣张。

生:“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一段话让我非常气愤,中国巡警不帮着中国人,反而做洋人的鹰犬。中国有这样多的“走狗”,我看出中华不振。

生:我读了“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人内心也充满了气愤,都想为这位妇女鸣不平,但是却无能为力。

师:是啊,中华不振啊,中国人连自己的胸膛都挺不起来。带着这种无奈,读读这个句子。

生:我从“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中的“只能”,也看出了围观的中国人软弱,不敢去伸张正义。

师:孩子,那不是软弱,是一种无奈啊,原因就是中华不振!

生:那当时的周恩来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师:这是逞一时之快,匹夫之勇,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才会继之以沉思,一连好多天的思考。这正表现出少年周恩来的与众不同,优秀之处。其实,周恩来的做法,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中华不振”挺身而出呀!

生:我从第七段中的“这一带和别处大不相同”,看出了在租界里的洋人过着花天酒地、奢侈的生活,而租界外的中国人却生活在苦难之中。

师:看着租界内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我们想到的却是租界之外的饥餐露宿,饿死街头啊!读着,真让人揪心!这就是中华不振啊!谁来读一读?

生:我找到是第一段,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中国的土地,竟然限制中国人的自由,这也体现出中华不振。

师:是呀,因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位妇女亲人的死去就是没处说理的见证啊!所以伯父叹了口气,说中华不振啊!

3.串联朗读。

师:同学们,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才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说——

生:“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因为中华不振,租界外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租界内却大不相同——

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因为中华不振,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她原指望——

生: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因为中华不振,所以才——

生:“国土被占、国人受欺!”

师:正因为如此,周恩来才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教学小结,拓展延伸

师:了解到少年周恩来成长的故事,作为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我们又该为何而读书呢?同学们不用急着回答,你可能已经有了思考,也许还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下今天的课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洋人训斥租界
猫客
老夫老妻
我的训斥
住在上海的洋人
白衣玉笛如相识,安能辨我是洋人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直面“洋人”、“洋事”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