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争
穿普拉达的女王
文_宗争
推荐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影片,推荐的理由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耗资巨大,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故事脚本引人入胜。它之所以值得反复咀嚼,恰恰是因为这部影片展示出一种电影制作和电影意义之间的错位,一种喧宾夺主的嘲讽意义。
复述这部电影并不困难:一位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安迪(安妮·海瑟薇饰),满腹批判精神(毕业于拥有女权主义和社会批判传统的美国西北大学),为了谋求一个记者职位,她来到顶级时装杂志《天桥》给总编当助手。为了工作她努力改变自己,以至于放弃了爱情和家庭,迷失了自我,幡然醒悟的她最终选择离开杂志社,寻找自己失落的幸福。
这样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令人误认为这是一部励志题材或嘲讽资本主义虚妄的“时尚”情节的影片,一部美国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事实上,编剧和导演可能确有初衷,甚至电影所依托的小说的作者也有类似的意图,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2013年,安妮·海瑟薇凭借饰演《悲惨世界》中芳汀一角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奖项的最佳女配角。然而,2006年,在十五次入围、二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面前,海瑟薇只能为她做配角,斯特里普以其出色的演技翻转了影片的最初意图。斯特斯普塑造的女王米兰达太出色了,以至于我们对其的同情要远大于厌恶。
为了说明这一点,原谅我大段摘抄了影片中一段经典的台词,并且根据英文对白重新做了翻译:
“我懂了,你觉得这(时尚)跟你毫无关系。你走向你的衣柜,选出那件臃肿的蓝色毛衣,来告诉全世界,你很严肃,以至于无心打点穿着。但你不知道的是,那毛衣不是蓝色,也不是宝蓝色,它是天然蓝,而你天真地认为这和你毫无关系。2002年,OscardelaRenta(多米尼加共和国出生的美国时装设计师,以晚装著名)推出了一系列天然蓝礼服,紧接着圣罗兰展示了一系列天然蓝色的军外套,并为此推出了八个系列款式。很快这一设计就摆上了百货公司的专柜,并向下延伸到恐怖的休闲服专柜。而最终,你,从特卖花车里把它翻了出来。这种蓝色背后投入了数百万资金和无数的工作。你身上这件毛衣,其实是这间屋子里的人为你挑选的,而你却可笑地认为,你所作出的这一选择,能够令自己摆脱与时尚工业之间的联系。”
这段咄咄逼人的台词来自“穿普拉达的女王”米兰达(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几乎以无可辩驳之势阐明了两个道理:
一、无论你是否在意,你不可能脱离时尚;
二、无论你是否选择,最终都是时尚界的最高层为你做的选择。
换言之,无论你如何特立独行,你永远无法走出资本主义的魔圈。
尽管在格调和档次上无法与《普》相比,我不得不再次提到《杜拉拉升职记》。《杜》以及一众职场题材的电影都会将重心放在一个小人物如何全身心地服膺于资本主义的进退法则,将自己修炼、打造成一个八面玲珑的职场达人。影片的主线无非也就是展示其间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构架当然可以牵动不少在职场中找不着北的男女青年的心,笼络票房、掌声甚至眼泪。反其道行之的影片也有,通常它们会摆出愤怒青年的架势,以大肆批判职场的功利和无情为己任。
但《普》却在模棱两可之间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张力效果:一方面是“女王”米兰达,如何用自己特殊的声色俱厉的方式,带领职场菜鸟安迪走向成熟、老练和专业;另一方面则是安迪在自我与职业之间的迷失与挣扎。而在整个过程中,职场女王米兰达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放弃家庭所带来的苦涩滋味,而安迪亦一度沉迷在纸醉灯迷的时尚生活之中。最终,当“浅尝辄止”的安迪选择抽身离去,追求自由与幸福,而“看惯秋月春风”的米兰达处变不惊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工作。至少在我看来,安迪的这种个人出走的方式,在米兰达所代表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产业和意义生成体系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安迪的出走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这样的问题鲁迅当年也问过,娜拉出走之后又如何?此时,你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绝望感,一种进退无门的感觉。
一部职场题材电影,既不令你激情澎湃,又不令你仿佛大彻大悟,在情绪和意向的微末瞬间模棱两可,怎不应该看一看呢?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该影片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讲述一位哈佛教授打算不辞而别,没想到遇到了前来一探究竟的朋友们。对于辞职离去的原因,教授给出了一个假设,假设他是那个得到永生的人。为了不使周围人察觉异样,他不得不在每十年搬离原来的生存环境,他亲历历史又在历史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几个哈佛教授对这一假设,有怀疑的、诧异的,还有不舍追问的,他们的讨论颇为精彩。
《本杰明·巴顿奇事》
飓风来袭之际,一位住院的老夫人让女儿给自己读一本日记,日记的作者便是故事的主角。主人公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之时,生来是一副老叟之躯,父亲视他为怪物,将他遗弃在养老院。随时间流逝,本杰明逆向生长,直至去世时为婴儿之态。在不可逆的时间中,一个逆行的生命与众多正序的生命相遇,这样的轮回让相遇的交集成为短暂、片刻、刹那,时间的意义在影片中得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