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办学方式

2015-11-04 10:07:43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小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非营利校长政府

文_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小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文_刘京海(上海成功教育管理中心的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

文_王晓峰(北京日日新学堂校长)

文_郑洪(北京蒲公英中学校长)

文_王烽(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多样化的办学方式

【编者按】

在变革的时代,改革似乎是无需争辩的,而事实并非如此。理性地审视,教育改革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创造出一片祥和。所谓教育改革是道义和智慧的统一,是对传统教育的修正。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很难独善其身。现实教育改革中的行政化、简单化和庸俗化现象,正严重制约着教育改革进一步的实现,不容忽视。

“打开”才能进步

文_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小学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程红兵

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把学校打开。开放是把学校搞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把学校打开,学校是好学校;把课程打开,课程是好课程;把课堂打开,课堂是好课堂。在体制机制都打开的前提之下,我们想什么是好的教育?把理念打开,把教师队伍打开,把我们的课程打开,把课堂打开,把评价打开,最终把学生打开。

明德学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跟英国的自由学校是十分相近的。

我对改革一直有个观点:戴着镣铐跳舞。第一是努力把镣铐震得宽松一点,第二是舞步要尽量优美。要实现这两点,改革必须有博弈,要有诉求不同的各方在改革目标上的博弈,这种博弈对中国教育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一个机制有什么好处呢?大概就是实现学校的自主办学。校长到底想自主什么?我想最需要自主的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用钱自主。学校的用钱,就是政府一次性拨款,按照福田区政府经费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在董事会指导下的财富章程来规范、高效地使用经费,我们学校的老师的待遇完全由校方自己制订,采购流程也是由校方自主代表。

第二,用人自主。契约型教师,跟企业用工方式是一样的,能进能出,我们的教师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且充满活力的队伍,一般以应届的本科生、硕士生为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好处非常明显,学校把教师队伍打开了,教师队伍不再只是师范学校,一些工科类型、综合类型的学校的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加盟到学校,这些教师队伍的好处就在于充满朝气,有向上的动力,而且还可以读懂英文的原版教材,对课程改革注入非常好的力量。当然也有它的问题,年轻教师的经验不足,年轻教师掌控班级的能力可能比较差,作为校长而言,这两年主要的精力就是培训老师,就是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三,课程自主。校长拥有课程领导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校长,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控制,第一是课程重构,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国际课程为参照,把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融合起来。东方教育有优势吗?当然有,比如上海两次考试全球第一,西方教育有优势吗?比如说浙江翻译了美国科学教材,这个教材非常好,好在哪里?和生活紧密相连,所有的原理都来自生活,来自具体的实际。所有的知识能力点全部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且每一个学生回到自己家里,都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实验,所有的内容都有实验,这一点非常好。像这样好的教材拿过来为我们所用不就完了吗?

第二是学科重组,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实现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整合在一起,小学生认识生活基本上是由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由近及远去认识生活,先认识自己、认识父母,再认识学校、认识社区、认识社会,肯定不是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识,然后再认识家庭,是不可能的。而且一定要造就儿童立场的教材编写方案,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们喜欢什么,孩子们喜欢自己熟悉的朋友,所以我们的教材把学生放进去了,我们把老师的形象放到教材里,把我们学校的形象放到教材里头了,孩子们看到非常开心。孩子们玩什么,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们的教材大量融进了故事。孩子们喜欢形象,我们所有的页码都有图片。所以尊重儿童,顺应儿童,我们在小学一年级就进行了学科重组。

第三就是课堂重建,我们希望建构一个具有弹性的、规范的、有形的、有意思的这样一种课堂。

政府管辖下的另一片天地

文_刘京海(上海成功教育管理中心的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

我是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校长,又办了成功管理教育咨询中心。

政府把学校委托我管理,是不是我管理,有一个招投标的程序,政府公布要委托管理,社会机构都可以参与进去,看谁的方案好,然后签协议。签完协议之后我享受当地校长所有的责权利,委托管理有一个规范的文本,我有什么权力,我有什么义务,政府要承诺给我多少钱,给我多少支持,怎么评估学校,我们也搞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建设。

到了学校里是怎么回事情?我们现在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中心去管学校,后面就发现农村学校办得不好的,不一定校长都不好,他可能比较年轻,也可以有当地教育部门推荐给我,经过我的判断,这个人可以培养,无论是我派出校长,还是接受当地的校长,都要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我派出校长,要当地党委任命,当地教育部要推荐校长,要我们中心认可,最后都是当地党委任命,我们国家干部归党管,这条红线是不能碰的,至于福田区搞的是一个特例。弄完了以后,无论是当地的校长继续担任校长,还是我派出的人当校长,当地的校长是法人代表,我派的校长是总监,这两种形式都有一个职责规定,派下去的校长也好,当地派的校长也好,首先向我中心负责,我中心向当地政府负责。

农村学校的普遍问题

一:观念比较落后

二:管理粗放,教学粗放

三:教学资源匮乏

因为在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没有边界的,而且政府对你负责也不见得是坏事。我们的做法,校长如果不听我的,我就说你把他裁掉,因为学校办得好不好,是我们中心要负责,当然在做法上,都是用比较温和的,渐进地、静悄悄地去改变。我们出方案,有一个方案评估,然后中期有一个中期评估,终期也有终期评估,这些评估都是由第三方来完成的。

再者现在教育那么不均衡,作为政府,现在被老百姓诟病很多,我们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怎么让教育在原来不均衡的情况下有所改善,就是普通的学校如何提高,这些学校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第一,观念比较落后,校长说教师差,教师说学生差,我认为他们说得没有错,问题是说了以后,教师会提高吗?你说学生差,好的学生会来吗?还是不会来,所以我们引进了成功教育的理念。第二,管理粗放,教学粗放,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中国广大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而言,现在是如何加强规范的问题,用什么加强规范?很简单,用优秀校长的经验,用优秀教师的经验去规范校长的行为和教师的行为,在规范的基础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再去讲其他问题,资源不是在这个学校里面,要从外部输入一些资源。

刘京海

家长联盟学校

文_王晓峰(北京日日新学堂校长)

我们是家长自己办的学校,为什么要办学校呢?因为我们认为现有的教育无法满足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所以我们就自己办了一个学校。我们是2006年9月份办的学校,当时我们请了1位老师,我们有4个孩子,我们也租了一套三居室,我们4个家庭参与进来。为什么起名“日日新”呢?我们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每天都在创造。我们创新是一个常态,所有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创的。

到了2009年的时候,我们就有40名学生,当时有12名老师,这个地方是我们盖的房子,我们租了5亩地盖了这个房子,逐渐发展起来,人越来越多,到现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有320名学生,80名老师,我们的师生比是1∶4,我们现在是在150亩地的果园内。我们有一个共同成长的理念,孩子、教师、学堂和家长,四位一体。经过我们九年,接近十年的过程,我们的学堂成长得很多,包括大家看到的规模的成长,还有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完整性、隐秘性和自主性。

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体系,编了自己的课本,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包括我们的教研都是成体系的,经过这几年来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教师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不断来重新成长,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受,经常跟我说到了日日新,觉得重新上了一遍大学。原来上的那些学,不知道都在学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因为从这儿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成长自己,重新从孩子身上得到成长,就是每天从孩子身上能够发现自己,这是我们老师的成长。

当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堂的成长,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这是我们的核心。刚才讲到创新的问题,我们是日日新,每天在创新,创新应该是一个常态,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所有的归结点是孩子身上,这才是我们创新的目的。不是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就是创新,不是用了先进的理念就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王晓峰

《自由选择》书中所说的,美国父母有权为孩子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不是我们是被选择,需要很大的观念的突破。

我们的学堂,尤其我们的老师,把他们的情感,把他们的智慧都给了孩子,那么孩子就呈现出非常好的状态,孩子就会反馈到家长,家长对由这种孩子成长非常好的状态,就会支持我们的学堂。现在我们是四位一体,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关系,我们的老师全心全意的为孩子,我们的学堂,全心全意地为老师,我们不是老师的管理者,我们是老师的支持者。我们会尽所有力量支持一线老师,一线老师把全部身心和智慧奉献给孩子,家长也同样在全心全意支持我们的学堂。

我们建立了家校共建委员会,为什么把“共建”专门提出来,就是学校、老师、孩子、家长,我们是共建关系。家长对学校不是监督的关系,有很多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成为了学校的监督者,会不断挑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我们不是,我们的家长也有这种知情权,也有监督权,甚至有一定的参与权,但是是本着建设的目的而来,不是监督的目的。

家长在我们日日新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课程,我们有的家长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特长的,比如说有一位家长是数学系毕业的,在帮助我们建立整个数学教学体系。有的家长资金比较充裕一些,他就为我们学校捐书,捐了十几万的书,说你开书单吧,所有钱都由他付。我们很多家长都在做他们能做的事情,比如5月9号有一个草莓音乐节,从筹办到演出整个过程,全是由家长一手来操办。操办了几个月,昨天我们开会的时候,就感觉到既有那种疲劳感,又有兴奋感,和我们的学校其乐融融,大家是一家的感觉,这应该是一个特色。

非营利的“蒲公英”

文_郑洪(北京蒲公英中学校长)

郑洪

现在的教育充斥了太多功利性的东西,让有些适龄儿童享受不了应有的教育。蒲公英中学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非营利的、为流动儿童开办的中学。

我们学校的模式是已经存在的,不是什么新模式,但是在中国是数量比较缺乏的一个类型,就是民办的非营利性质的存在,我们是一个纯粹为打工子弟服务的学校。我们的使命界定,2005年成立的时候,就是把接受合格教育的权利还给农民工子女,这是我们的教室和学生。

这是一个很穷的学校,也是在理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是理事会的成员,也是校长,理事会所有成员都是志愿者。刚开始我们是租了一个废弃的工厂,跟很多打工子弟的学校差不多,虽然定位不一样,开头都是这样的。我们改造成这样,这是初一的教室,这是初二的教室,这是老师的办公室,那是学校的大门,刚开始是这样,现在是这样。这要花很多钱,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的现状,左边是学生的宿舍,虽然很不理想,很挤,但是床是政府给的,很结实的上下床,我们给初一学生完整的东西,给他们被褥,他们用三年,上面的被单是文明办的一次活动给我们的。

我们的资金来源,捐赠占了72%,政府占5%,学杂费3%,学杂费也包括了一些政府的补贴,但是因为人头不一样,条件不一样,每年都变。捐赠占70%,主要是什么人在捐呢?有一个统计,国内的团体占29%,个人占37%,国外占10%,这是几个大头。

因为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定在非营利组织这么一个前提下,资源特别有限,我们的学生是最穷的学生,是低收入农民工的子女,资源特别有限,因为有这种模式,所以我们在操作的时候跟其他的打工子弟学校就不太一样,不会因为资源有限,有人要从中得到回报,就会牺牲教育质量,所以这个性质的界定对保证合格的教育是必需的,所以在界定非营利和营利学校的时候,我们肯定是非营利。团队,老师都是年轻的老师,都是刚毕业的,而且没有名校的,都是边远省份的毕业生,有的时候多的将近700个学生,现在少的时候是500个学生,这是团队自我成长,对很多80后的年轻人,既是福,又是祸。在这种模式下,因为特别艰苦,大家形成了非常美好的人文环境,非营利界定的机构,我们不能追求任何其他的利益,只能追求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这些年来还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使命驱动的,如果说非营利的教育机构在使命驱动下,作品就是被改变的人,主要就是我们的学生。

蒲公英虽然面临着很多的艰难,但是蒲公英正在向回归教育本位的路上前行。

明道不畅,暗道丛生

文_王烽(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就应该更加宏观,在一些教育的理念或者方式上就应该退出和放权。

之前国务院已经通过了教育法修改的建议,提出了民办学校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允许举办非营利性学校,整个学校来讲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的多,但是我们在管理上并没有两套制度,投资办学也按照非营利的要求去管理,实际上也管不了,也管不住,所以让捐资办学受到了压力,非营利突出不出来,什么是标志你是非营利的?一般的老百姓,社会,甚至政府,都没有标准来判断,所以提出了分类管理。但是分类管理的主要目的,当然是鼓励各种教育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鼓励非营利教育的发展。但是在非营利学校的认定标准方面,什么才是非营利学校?不得不照顾多数学校的现实,比如说在投资办学的时候,没有给他非营利的规范,你让他办成非营利,就面临着政策问题,这是分类管理的最大难题。

现在中国教育主要的矛盾,供需方面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对于有质量的,或者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主要矛盾这些年来才确定的,以前不是,以前是没有学上。当我们的主要矛盾转移到了高质量、多样化,甚至选择性的教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那么这个教育体系应该解决这样一个主要矛盾,教育体系发展方向,教育系统,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开放的。要造就这样一个教育体系,我们的政府在里面既是主导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阻碍。

在满足教育资源不足的时候,政府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不管是自己出钱,还是发动社会。在提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过程中,如果政府还是那种方式,那就不会对质量和多样化造成正面的作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提高质量和提高多样化方面的有限性。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就应该更加宏观,在一些教育的理念或者方式上就应该退出和放权。留下的空间谁来填充?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主要是市场力量来填充,办成实际上盈利的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不管是观念还是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一个力量,就是社会的力量,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有一种社会的力量,非营利的力量,民间的力量。但是因为我们民间力量还不足,所以政府怎么样更加开放地接纳这些民间力量,民间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是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国家将来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王烽

猜你喜欢
非营利校长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2:59:52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俄罗斯修订《非营利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