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攀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93-01
古诗词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诵读古诗词的目的
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人类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优秀的古诗词将成为促成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启迪他们一生的源头活水。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自己的语言。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数量偏少,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如果希望学生在古典诗词的海洋中不断学习、提高,就要补充大量的名家名篇,使学生融会贯通,学有收获。
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贯穿古诗词的教学
2.1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2.2提高诵读认识,激发诵读兴趣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了。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像唐朝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学生只要知道了“金络脑”的意思,就能大致了解诗歌意思了。老师只要再引导学了解诗人生平,生体会到诗人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跃跃欲试的情感即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破理解的重点、难点,就一定会更加喜欢诵读。如果老师再组织一些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将把诵读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恐怕比背诵几百首诗词对学生素质的积极影响更大。
2.3感悟诵读快乐,促进诵读体验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虽然诵读古诗词重在“诵读”,但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年代久远,内容深刻,表现着作者的丰富阅历,因此有些不易为小学生理解。他们往往能把一首诗词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诗词内容,自然没有兴趣。
如果学生从小就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诵读声中长大,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诗词所包含的意境和韵味,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爱的美好,体验到诗词的美妙,生命的崇高。这必将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4提高诵读水平,培养诵读能力
小学生做事往往带有很浓的情绪特点——做得越好越愿意继续做。同样,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他们的成就感,对诵读水平高的,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水平低些的,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慢慢的,在学生对诵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体验之后,就要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帮助他们了解押韵、对仗、平仄等知识,使他们从诵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诵读实效。
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诗词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学生一遍遍地诵读朗朗上口的诗词,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在诵读中不断地探究诗词的内涵,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表达能力……他们必定会对祖国语言、民族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之情,对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成为一个有爱心、有信心的人。
2.5收获诵读成绩,养成诵读习惯
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所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写作文时学生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会大放光彩。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要学生把诵读古诗文当做一种兴趣,一种习惯,就能提升艺术品位,丰富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当学生在千古美文的滋养下,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诗句的意思后,一定会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代新人,成为社会的栋梁。而这,正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