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存洪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委员。
这些年,在给大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一所高校的情况或者一个人的视角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梳理出来,或许能给从事中小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
缺少礼貌。相当一部分学生见到老师不会打招呼,在“空旷”的地方,能绕着走就绕着走,在教学楼走廊上“狭路相逢”,没法绕了,就低首或扭头快速走过,视老师“陌如路人”。古人云,“知书达理”,一个见到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的人,恐怕是很难配得上这四个字。我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提倡甚至是要求学生给老师打招呼(当然,我也要求老师们热情地给学生回礼,我自己是“一一回礼”,即有几个同学问“老师好”,我就要回几声“你好”),但仍有少量学生受“惯性”的驱使而哑然不语。
主动性不强。在中小学,一些善于抓细节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头管脚”,事无巨细,手把手地教,甚至于学生上课时,都要从门缝往教室里瞧瞧,哪些学生听课认真,哪些不认真,然后找相关学生谈话,告知该如何如何。通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大树底下不长草”。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处处呈现出被动性,离开老师,他就无所适从。进了大学,上课时间远不如中学的多,很多自修的时间,辅导员也不可能天天追在他后面一一给他安排,他就感到很茫然,甚至终其大学四年也没能习惯怎样读大学。
书写是个大问题。大学一个班五六十人,字写得好的十之难觅一二,而且,写字的姿态极不规范——侧着身、躬着背、低着头,有的学生眼睛离桌面仅三四寸之距。尤为严重的是,笔顺全乱了,俗称“斗(dòu)笔字”,比如“进”字,先写走之底,再写“井”;“山”字,先写外面的竖横竖,最后写中间的竖,等等。如果学生从事其他的职业也就罢了,“斗笔字”就“斗笔字”吧,反正是个字就行,问题是师范生,以后可是要当教师的,板书时自己写着“斗(dòu)笔字”,还要一笔一画地教给学生,那可真是误人子弟啊!
课间静坐不动。每次给学生上课,看到他们课间休息时一动不动,就赶他们起来,要他们到户外哪怕是走廊上活动一下,但每次他们都说,“老师,我们习惯了。”意思是我们中小学12年就是这么坐过来的,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于是,课间要么端坐玩手机,要么伏案打瞌睡,给人的感觉缺乏活力。
限于篇幅,我不一一列举。上述种种,看上去都微不足道,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不值得小题大做。但是,小事不小,应该引起关注。我不赞成从事基础教育和从事高等教育的同志互相指责,大学教师责怪中小学教师“没有给学生打好基础”,中小学教师责怪大学教师“没有培养出拔尖人才”,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互相衔接、互相沟通,“共商育人大计”。我之所以梳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目的在于给中小学教师一些参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有时候,教师们可以适当地“偷点懒”,不要大包大揽,家庭教育“富贵不过三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原理也同样适合于学校教育;课间经常到班级看看,把学生赶起身,赶到户外,督促甚至带领他们做一些小型的运动,学生一下课就趴在课桌上打瞌睡,结果只能是越睡越懒,适当的运动可以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学生有礼貌,这也需要老师以身示范,当学生给老师打招呼的时候,老师应该热情地给学生回礼,很多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之途径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行有言之教(说教),一是行无言之教(熏陶)。走在校园里,师生面带微笑互致问候,想想都是令人温馨而愉悦的;从坐姿到笔顺规范要求学生,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尤其是起始年级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久远的,教育千万别穷得就只剩“分数”和“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