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洁
摘要: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在音乐中,丰富而优美的音色是每一位演奏家所追求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物质因素以及泛音决定的,任何声音都有其特有的音色。
关键词:扬琴 演奏 音色 表现 方法
一个声音是由一个基音外加许多不同的频率的泛音组合而成,而这些泛音决定着音色。所以不同的乐器会产生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制作材质也会有不同的音色,就是同一件乐器也会因为演奏方法和演奏者的不同而生出不同的音色。对于音色,无法归纳一个概念来判定它的好与坏,它如同颜色一样,不能说哪个颜色好或是不好,一幅画需要各种不同的颜色来组成,你可以用喜欢的颜色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也可以用你不喜欢的颜色组合成一幅生动的图画。而音乐也是,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
扬琴的演奏是由琴竹击打琴弦而发音,扬琴的发音具有颗粒性,穿透力强,清脆明亮的特点。琴竹撞击琴弦使其震动而发出声音,“撞击”就是扬琴演奏中所说的击弦。能够科学、合理地弹奏是扬琴演奏的基础,是保证音色纯净、饱满的前提。
扬琴在传入中国并流传的数百年时间里,发展出了众多的扬琴流派。不同的流派在演奏方法上各有不同。各种不同的演奏法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尤其是扬琴在音乐学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后,扬琴的演奏逐渐摆脱了传统扬琴流派演奏风格的束缚,演奏技术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加之科学的指导,使得扬琴在演奏上建立起一个基本一致的理论和理念。
要演奏出纯净、饱满的音色,除了乐器的自然条件外,演奏者应注意这几点:
一、持竹点
说到持竹点就必须提到持竹法。现在普遍使用的是“三指持竹法”,就是由食指、大指、中指持琴竹。三指持竹的方法是:在琴竹全长的1/3处,也就是常规琴竹的第一个小缺口处。食指自然弯曲,将持竹点放置在食指的第一关节处,大指自然弯曲,指肚略前处握住琴竹,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中指第二关节的指肚侧面贴琴竹,这样的持竹方式是利用了三角形最为稳固的物理原理,我们的食指、大指、中指好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点,正确的掌握、使用这个方法可以更好的掌控琴竹,是我们准确并灵活自如演奏的前提,也是能够演奏出优美乐音的首要条件。
二、运动发力点
运动发力点是指演奏扬琴的过程中发力的主要部位,如:指、腕、肘、肩、腰、臀等。这些部位有些可以作为演奏的主导发力点,但不能完全独立动作,所以它们之间的互相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从身体的角度来看,除“指”以外,都是人体的关节。“腕”作为最靠近手的一个关节,在演奏的一系列运动中是最省力也是活动最为频繁的部位。所以初学时,应该以打开腕关节的运动为最佳。
在手腕上下活动的同时,配合上手指的运动,形成了指腕配合的效果。手指主要以中指配合为主。大指和食指主要是持住琴竹,中指和大指在保持持竹稳定的同时,配合手腕的上下运动,在击弦时各自成为一个发力点,指腕配合的运动可以使弹奏的音色更加饱满、结实。
“肘”好像吊车的吊臂一样,是“腕”和“肩”的连接,肘关节的运动对于在扬琴演奏中,高、中、低音之间的准确而快速的连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肩”作为手臂运动的起点支撑着“肘”、“腕”、“指”灵活自如的运动。
“腰”和“臀”也都是起着支撑、平衡重心、辅助演奏的重要作用。
发力点的部位是由音乐的要求和音乐意图来决定的,一般使用的是指、腕作发力点,其他部位配合、支撑;乐曲要求强而有力的乐音时就会较多的用肘、臂、肩发力,指、腕配合来完成。
三、触弦点
“触弦点”指琴竹“碰撞”琴弦时的敲击位置,常规的触弦位置是琴竹头中间略靠后的地方大约是琴竹头的1/3处,扬琴的每个琴码上最少1根琴弦,多的有5根琴弦排列组成,用这个部位击打触弦,可以使每根琴弦充分震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坚实、饱满。
四、击弦点
“击弦点”则指琴弦被击打的最佳位置,就是靠近琴码2-4公分处,高音至低音的位置不同,根据扬琴的梯形结构,高音更近,低音稍远。击弦点太靠近琴码声音会带有琴码木头的震动声,比较生硬、尖刺;离琴码太远容易击错琴弦而且声音虚浮、无力。找对了击弦点,这个震动振幅适中,可以破坏不谐和泛音的振动,使发出的音色更为纯净、圆润、和谐。
琴竹的触弦点接触琴弦的击弦点时琴竹迅速回弹,不影响琴弦的震动也是保证音色纯净悦耳的重要条件。如果琴竹击弦后没有迅速回弹,琴竹会阻碍琴弦的振动而发出杂音,影响音色的纯净度。
以上是扬琴演奏的基本方法,只是解决音色在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在中国的扬琴体系中,例如:广东扬琴、东北扬琴、四川扬琴、江南丝竹等众多流派,各个流派又有各自独到的技法和演奏习惯,这些技法的使用更加丰富了扬琴的音色和音响效果,而要获取漂亮的音色、风格性音色仅有技术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研究。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主观概念,要有分辨音色好坏的能力,有使用不同音色描绘音乐画面的能力,运用技巧进行自由的音乐表现,这样才能将各种音色充分发挥出来,表达情绪,描写意境,刻画形象,使演奏出的音乐明暗协调,色彩斑斓。这需要我们不断细致地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钊,古宗智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赵晓声.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4]钱茸.古国乐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