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子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德奥浪漫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其旋律创造之丰富无人堪喻媲美,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天鹅之歌》作为舒伯特最后一部声乐套曲,目前在国内还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其中第二首《战士的预感》进行结构、诗歌、钢琴伴奏及艺术处理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加深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风格的理解,达到准确把握与恰当处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目的。
关键词:舒伯特 《战士的预感》 作品分析 艺术处理
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德奥浪漫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旋律创造之丰富无人堪喻媲美,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部分是分节歌形式,很喜爱采用诗人的诗词,譬如德国诗人歌德、海涅等的诗歌。
在舒伯特的声乐创作中,三部声乐套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美丽的磨坊女》(D795,1823年)、《冬之旅》(D911,1827年)、《天鹅之歌》(D957,1828年)。这三部都可称为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其中《天鹅之歌》(包括14首歌曲)并不是作为套曲写的,而是在作曲家去世之后,由出版商哈斯林格定为套曲并拟定标题,以“天鹅最后的歌声”表示对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悼念。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思想内涵深刻,旋律精致、典雅,富有诗情画意,他歌颂了人的最本质的感情——向往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渴望纯洁爱情。而《天鹅之歌》作为舒伯特晚年的声乐作品,并不像前两部声乐套曲那样在曲目的编排、情感变化上进行了一定的安排和设计,这部作品更多的反映了舒伯特在晚年对于他一生的回顾和思考。他对诗歌的选取独特,对音乐情感的把握细腻,同时大大地提升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支持、描绘和加强了诗歌的意义。而国内外却少有以艺术指导的角度分析这个作品,所以本文拟将分析《天鹅之歌》中的第二首《战士的预感》,以期从艺术指导的角度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特点做一定的了解,进而提高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奏和演唱水平。
一、对艺术歌曲《战士的预感》作品分析
歌曲《战士的预感》是《天鹅之歌》中的第二首。此曲采用德国诗人列露斯塔的诗歌谱写而成,系作者于1828年逝世前数月完成的作品。该作品属于通谱歌形式,歌曲为多段式。全曲共分为三段,乐曲开始采用的是3/4拍,调性为阴暗低沉的c和声小调,加重了哀伤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子的最后一小节(第7小节),和声的进行是由K ~Ⅲ~Ⅰ,而不是传统的K ~Ⅴ~Ⅰ级,和声音响带来的紧迫感更给人一种压抑、绝望的感觉。
第一段(第8~28小节),“当我周围的战友们都安然入梦乡,而我却有万般苦恼,无限惆怅。”歌词描述了一个硝烟弥漫、充满着冰冷气息的战场,四周一片漆黑,战友们都进入梦乡,而这位战士却无法入睡,他很痛苦。带附点音符的旋律在此时很贴切的勾勒出战士苦闷的情绪。钢琴部分依旧延续使用柱式和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战士们这冷酷无情的战场随时会吞掉他们的生命。在钢琴部分的第14小节的第4拍上,作者在此使用了德国增六和弦,紧接后面使用了K46-V,并未解决到c小调的主和弦上。增强了歌曲紧张不安的情绪。
和声的进行一直在c小调的属和弦及重属和弦之间进行。即使是钢琴部分在重复了声乐部分的旋律之后,依旧停留在V级和弦上没有解决。第一句的调性保持在c和声小调上,与贝多芬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及《c小调“命运”交响曲》一样,都是暗示着生命危在旦夕。然而在“我在热烈怀念,我在热烈渴望”这句的旋律时,调性突然转到了代表希望的bE自然大调上,但很快在第一部分结束时又迅速地回到c和声小调上,这说明战士心中存在着念想、渴望,但又苦于现实无法实现,也同时为第二段他渴望及怀念什么而埋下伏笔。第一段和声的结束再次停留在了c小调的V级和弦上。这也是此段第三次使用这种手法,给人一种悬而未决的感受。战火纷飞的战场和战士凄凉的心情交叠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段(第29~60小节),此段的整体速度与第一段相比,要稍快一些,旋律、调性以及伴奏织体都发生了变化。节拍由3/4变为4/4拍。歌曲整体的气氛较第一段稍微明朗和温暖一点。战士怀念的是他美丽的爱情和心爱的姑娘,最美好的是在她怀中的时光。调性都在充满明亮色彩的降E~降A大调之间变动。到第42小节时,钢琴部分的织体上行急速下行转至低音区进入第二乐句,与此同时,情绪也急转直下,无情的战火抹杀了战士的幻想。
声乐部分在第48~52小节时,分别用5个A音,5个C音的同音反复来突出战士心中由孤独失望到绝望的那种心态,任何言语都已显得苍白无力。他流泪是因为他也许再也见不到他心爱的姑娘,情绪的急转直下,也使调性由明亮的降A大调被沉重的升f小调所代替,到第53小节转为f小调并延续到第二段的结束,阴霾不安的情绪挥之不去,使人感到压抑、沮丧。
第三段(61~113小节),情绪变得更加激动,节拍由原来的4/4拍变为6/8拍。此段的调性变化很频繁,从C-a-C-bA-F-C,体现了战士的那种临近死亡的恐惧。曲子的结尾部分恢复到与前奏一样的旋律,歌词是 “再见吧,亲爱的,再见吧,亲爱的。”战士对姑娘万般的不舍,已经无法再用其他的言语来表达。钢琴织体也与前奏是一模一样,战火依旧燃烧,但是战士的生命却已不在,pp—ppp的力度仿佛是在告知战士的生命已经远去,长眠安息。最后调性回归,以c和声小调结束了本曲。钢琴最后停留在c小调的主和弦上,和弦上方的延长记号意味着悲伤的情绪一直蔓延。
歌曲的每一段都有自己的节奏特点,在调式、节拍上也有变化,在速度、力度、情绪方面都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比,使整首曲子的色彩鲜明丰富,性格形象也生动饱满。和声的使用是独具匠心的。仅第一段就紧密地运用了三次K -V的进行且没有及时解决,表达了一种渴望的情况,这使得本首歌曲在安排上变得更加带有故事性。他的复杂的转调,有时体现在了很长的经过句中,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
二、《战士的预感》诗歌、旋律及钢琴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声乐旋律和钢琴部分是同等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的三大要素。诗歌为声乐旋律提供了形象,而声乐旋律又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钢琴部分不仅起到烘托、渲染歌曲意境的作用,而且它具有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功能。
《战士的预感》这首艺术歌曲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三段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因此诗歌、声乐旋律、钢琴伴奏这三个部分在每一段都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这三个部分又能够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例如:歌曲的第一段第13~14小节,钢琴部分两小节的旋律填补了声乐部分的暂时休止,与声乐部分遥相呼应。左手低音旋律是连续的八度下行,似乎是暗示了战士的心情已经跌到了谷底。 在声乐部分第二次短暂休息时,钢琴部分再次重复了声乐部分的旋律(17~18小节),将战士那苦恼的心情更深层次的扩大,同时引出了后一句歌词——“而我却有万般苦恼,无限惆怅”,十分的贴切。
“当我安睡在她怀中,那美梦最难忘,那美梦最难忘”,第二段的诗歌明显情绪变得稍有激动,歌词的变化也使旋律、钢琴部分一同发生变化。旋律的走向不再那么的紧凑,线条被拉宽,就像战士心中甜蜜的回忆,钢琴织体为快速的三连音分解和弦,尤其是在32~34小节。钢琴部分也隐含着旋律音,与声乐部分一唱一和。调性在充满明亮色的彩bE~bA大调之间变动,加上钢琴织体快速三连音的流动,恰当的表现出了战士回忆爱情时那愉悦欢快甚至带点兴奋的心情。
第三段中,在第72~75小节,歌词“我将安息”,这里的声乐旋律线条变长,尤其是在“将”这个字上,旋律采用的是8拍的C音来描述这个字,这一个字道出了战士复杂痛苦的情绪,他就要安息,他留恋这个世界和他的爱情。此处的钢琴织体再一次变化,左手八度低音仿佛是生命的倒计时在敲响,战士对死亡临近的预感越来越来强烈。于是他在心中对着亲爱的姑娘默默地说“再见”。
第89~106小节的歌词是相同的,但是旋律有所改变,“我要坚强,我要上战场”这一句旋律上的音高不再像之前那样高亢,因为战士没有了生存的希望,他只能再三重复这句“我要上战场,我要坚强”来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战士必须要上战场杀敌。
诗歌、声乐旋律及钢琴部分这三个要素之间所建立的一个平衡的关系,使得听者被钢琴部分渲染出的意境包围着,同时又能体会到歌曲中主人公反复多变的复杂情绪。
三、《战士的预感》的演奏处理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得钢琴伴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作用,钢琴不再是简单的对声乐旋律的附和,而是通过写意、造型、描绘等手法渲染作品的氛围,烘托意境,通过织体的造型,塑造出完美的音乐形象。因此,在演奏《战士的预感》这首曲目的钢琴伴奏时,不仅要严格的按照谱面上标记来演奏,而且还要把握住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以便更好地和演唱者合作。
乐曲的引子部分是由钢琴伴奏来演奏的,较慢的附点音型在PP力度下,强烈地烘托出一种惆怅的心情,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在演奏时,要注意柱式和弦的整齐度,同时也要控制住和弦的力度,弱的同时也要使和弦清晰,感觉像是慢慢地靠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充满了黑暗和恐怖。
乐曲第一段的钢琴伴奏没有太大的力度变化,但是由于是柱式和弦为声乐旋律做铺垫,就必须格外注意和弦的弹奏不能淹没了演唱者的声音,始终严格地控制力度的变化。
第二段的钢琴伴奏是受到了诗歌的启发而转变为快速的三连音,但力度依旧是PP力度,指尖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细腻而轻巧。在34~35小节中,钢琴伴奏是有隐藏旋律音的,演奏时需要稍微突出这几个音,与旋律形成和谐的三度音程关系。
在第43小节处,情绪发生转折,画面回到冷酷的战场上,钢琴伴奏织体变成持续的和弦震音,像军队里的“咚咚”战鼓不停地敲着,警醒着战士要执行自己的任务,不要有杂念。钢琴左手部分使用八度在低音区不断徘徊,仿佛是远处敌人的脚步一步步地逼近。此处的力度时而渐强时而渐弱,演奏时要特别的仔细,不能用同一种力度来表示,要模仿出敌人忽远忽近的脚步声,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第三段,情绪更加激动,钢琴伴奏织体仍为分解和弦,但是音型变得更加密集,力度也是由p-cresc-f,演奏时稍微加重钢琴低音声部的第一拍上的音,模仿出主人公因为恐慌而加快的心跳声。
曲目的结尾重复了引子的钢琴伴奏织体,只不过情绪更加悲伤,演奏时除了控制力度,更多的是要把悲伤的情绪更加扩大化。对于114小节和122小节上的延长记号,要分别处理,可以在弹奏114小节的延长记号时节拍短一点,而结尾音的延长记号稍许长点,以保持这种悲伤情绪一直蔓延,久久不散。
四、结语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显示出诗歌、音乐、人声与伴奏之间的完美统一,他的作品通过典型的音乐形象,反映了深刻的时代内容,即使是他穷困潦倒,他依然向往着美好的生活,渴望单纯的爱情。本文对《天鹅之歌》这部声乐套曲中的一首歌曲《战士的预感》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这首歌曲能够体现出上述舒伯特在创作方面的一些特点。笔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进一步对《天鹅之歌》中的其他作品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奥]舒伯特曲.天鹅之歌:声乐套曲[M].邓映易译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申川.舒伯特的绝唱:《天鹅之歌》[J].视听技术,2000,(02).
[3][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