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贬谪散文的人文观照

2015-11-03 01:01诸雪霞
文学教育 2015年11期

诸雪霞

内容摘要:贬谪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在唐宋时期,贬谪是非常普遍的,但是,贬谪后的文人在贬谪的一段时间内却能够创作出杰出的作品,分析其原因,在于唐代文人在贬谪期间经历了不平凡的事,能够将自身的不幸转化成文学的灵感,在贬谪中,能够让文人重新振作精神,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文学作品中,将文学作品当作他们重生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关键词:唐宋时期 贬谪散文 人文观照

在我国的古代,文人读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朝廷,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们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我国古代的文人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是,他们坚贞的性格导致他们不能在宦海浮沉中自保,所以,文人在为官的过程中被贬谪是比较普遍的,我国的很多文豪都经历过贬谪,但是,大多数文人都能够在贬谪的失意中重新找回自我,通过文学来传达自己的乐观精神,通过文学来实现解脱,文人在贬谪期间的作品更具有品读的价值,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

一.唐宋贬谪文人的生存状态

在我国的古代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这就导致了我国古代的文人都有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但是,有些文人却没有用武之地,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文人率真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上生活,在受到尔虞我诈后,文人被贬谪的现象比较常见,这些文人在被贬谪后,他们的精神就会陷入低谷,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文人被贬谪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尤其是在唐永贞革新失败后,文人被大批的贬谪,文人的失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大多数文人还是可以在痛苦中重新找回自我,能够远离复杂的官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二.唐宋贬谪散文的人文观照

唐宋的文人贬谪后,他们都能够亲近自然山水,远离世俗,能够在大自然中回归自我,在大自然中认识到自我的渺小,能够使心灵重新归一,从而将那些人生的不如意抛之脑后,尽情享受人间的快乐,将内心的焦虑之情都融入到浩渺的宇宙之中。欧阳修在贬谪期间也写出了“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的文章。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写出了《赤壁赋》,其能够将自己的哀思融入到无穷的宇宙中,从而生发出哲学的思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样的文章足可以说明文人已经在失意中走出,感叹人生的渺小,人生苦短,人生与浩大的宇宙相比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可见,苏轼已经在贬谪的失意中慢慢调整,才能发出具有哲理的感慨。

唐宋文人被贬谪后,他们会融情山水,积极地调整心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唐宋文人所处的官场环境比较复杂,所以,他们在被贬谪后,有的选择了退隐山林,有的选择寄情山水,大多文人都抱有随缘自适的思想,这些思想对贬谪的文人是一种极大的慰藉,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通过对山水美景的观赏忘记官场的尔虞我诈,从而能够运用哲学般的思想去引领自己,使失意的文人重新具有生命意识,让他们在对人生和自然地思考中平静下来,从压抑中走出来,贬谪的文人在寄情山水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观赏美景而放下心中的苦楚,通过具有禅思的思想的引导,他们会将人生的不幸通通转化为动力,从而在文学中体现出来。

柳宗元在唐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他的人生陷入了低谷,苏轼也被贬谪到岭南,在佛教的熏陶下,苏轼渐渐从失意中走出,能够通读佛法,从而重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定位,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然后将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也通读佛法,其认为“佛之道,大多能容”,从而能够将自己的身心放逐在山水之间,了却烦恼,从其散文中可以看出他随缘自适的思想。苏轼在流放岭南的过程中,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期,这时苏轼已经接近暮年,他知道这一流放将是面临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但是,在苏轼流放期间,其可以运用道家的自省自适和随缘的思想来化解自己的悲痛之情,能够提高自己的信念,从而战胜人间的离别之苦,其在散文《书海南风土》中“岭南天气卑热,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不腐坏者。”在岭南的天气非常炎热,但是,在海南的风景却很特别,这种自然风景渐渐使诗人的胸怀更加得宽广。

唐宋时期,文人的贬谪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变革时期,文人都是成批被贬谪,这些文人在官场中不能得到重用,而且还被宦海浮沉弄得相当疲惫,他们在贬谪后将失意之情融入到自然地山水中,能够以更加超脱的心态来生活。

参考文献

[1]侯艳.岭南意象视角下唐宋贬谪诗的归情[J].广西社会科学,2013,05:150-154.

[2]张文静.唐宋贬谪文人的自我精神重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6:68-70.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小课题为载体的高中语文选修教学研究“(2012YQJK171)

(作者单位:广东河源东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