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2015-11-03 07:09曹宏伟韩立民
艺术评鉴 2015年20期
关键词:承德地区热河清音

曹宏伟 韩立民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内容包括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满族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

满族祖居在我国东北地区,他们精于骑射、擅长歌舞,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信仰萨满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17世纪中叶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开始了和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传统。

承德地区人口以满族为主,它作为清代的夏都,实际上是清政府当时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因此承德地区的文化、艺术保持了鲜明的清代满族文化的特征。

据史料记载,清音子弟书、八角鼓、倒喇、朱春、热河五音大鼓等都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萨满祭祀活动就曾是流行于承德地区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

倒喇亦称倒瓦喇,盛行于清代,分有末角、旦角的歌舞表演,使用琵琶、胡琴等作为伴奏乐器,倒喇的表演形式有时还伴有头顶瓯灯的舞蹈及带角色的表演。热河民间流传“倒喇八调,一套一套”的谚语。

朱春亦称为朱赤温,有多种唱腔、曲牌联套、有场次布景、故事情节和人物,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传说,对神、对祖先的祭祀,对本民族历史事件的描述等,用满语、汉语演唱。经常使用民间俗曲作为基本腔调,唱腔中既有高昂有力、热情激烈的,又有低沉苍老、婉转抒情的,腔调变化多样。板式有散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伴奏乐器有四弦、笛子、八角鼓等。剧情复杂的、角色分工细致、曲调变化大的称为大戏,相反,剧情简单、角色少、曲调较单一的称为小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黑龙江朱春艺人曾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庆祝皇帝诞辰的演出活动,把朱春带到了承德地区,在避暑山庄《清代宫庭百戏图》中对朱春有精彩的描述”。清末,朱春逐渐衰落。

热河五音大鼓在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承德地区,它主要借鉴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以坐唱为主要形式。旋律主要使用民间五声音阶音调、一些戏剧旋律片断和宫廷吹奏音乐的音调,伴奏乐器主要使用琵琶、三弦、二胡、阮等,表演内容主要是歌颂帝王功绩和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等。热河五音大鼓是满族人自己创作的说唱艺术,主要在热河一带流行,成为了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流传着“热河五音鼓,北京子弟书”的谚语。

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最初是起源于民间的,但最后是定型于宫廷之中。民间祭祀活动的主要基本形式主要有,祭杆、背灯、换索、领牲等。满族人的萨满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中的多神崇拜性质,因为地域或者姓氏差异所信仰的神多寡不一样,所以在祭祀活动中方式会显得丰富多样。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基本上都是伴随着音乐来进行的,萨满音乐因为要配合神秘祭祀活动的需要,所以这种音乐的旋律吟诵性很强,旋律的变化也较少,线条起伏不大。通常,鼓在萨满祭祀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萨满活动中的一种道具同时又是音乐进行中的伴奏乐器,鼓点的快慢变化主要体现了节奏的生命力,鼓声的高低变化也往往映衬出萨满祭祀活动的神秘性效果。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萨满祭祀活动逐渐消失了,但有一部分音乐保存了下来,“原热河省(今承德地区)就留下了比较完整的萨满神曲,有《请神曲》、《排神曲》、《哭丧调》等”。

二、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質文化遗产

除了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之外,承德地区流传下来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现在已经逐渐被市、省各级政府以及国家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这些满族音乐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它们主要有热河二人转、承德清音会、丰宁满族吵子会等。

热河二人转是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在热河五音大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热河二人转借鉴了“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吸收了满族民歌、民间小调、满洲地秧歌中的唱段,把热河五音鼓以多人坐唱为主的形式演变成了二人走唱表演的形式。热河二人转原来用满语演唱,后来转换成了汉语,由于它的形式比较新颖灵活、再加上唱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所以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承德地区文化部门还专门组织专家召开了热河二人转的研讨会,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时候,承德地区热河二人转经常参加省文艺汇演,并且受到一致好评。2012年热河二人转被河北省政府收录到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而使这一满族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被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承德清音会是承德地区的音乐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演奏人员,并且流传下来了16首乐曲。流传下来的这些乐曲在旋律发展上往往是核心音调贯穿全曲、音乐表现上整体风格性很强,旋律优美典雅,有鲜明的特征。承德清音会以器乐演奏为主,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三弦、阮、琵琶、二胡、火不思、匙琴、笙管笛等。2006年承德清音会被河北省政府收录到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的“承德清音会”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宁满族吵子会分为吹打乐曲和杂曲两种。以唢呐、打击乐演奏为主,有的曲牌可以单独演奏,有的为民间花会伴奏,有的则用于当地办“红、白”喜事。民间吹打乐曲吵子会通常在每年佳节时期表演,表演主要集中在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八间房、窄岭、石人沟、天桥、凤山、选营等村中。吵子会的历史比较悠久,丰宁满族吵子会中比较著名的八间房吵子会就是乾隆年间的乡绅贵族为了反应满清统治的太平盛世以及为了满足当时政府其对文化繁荣的需要,在八间房村兴修寺庙和戏楼,同时开始举行庙会后兴起的。从那时以后这种民间吹打乐曲流入了丰宁八间房村。为了继承这一民族艺术,八间房村民陆续学习、继承这一传统,经历了一代一代的传承。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提高,并受戏曲音乐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器乐曲。2008年丰宁满族吵子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三、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能够得到合理的挖掘和保护以及更好的传承。因此,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就成为了很重要的工作。目前,在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者们对承德清音会和热河二人转有一些研究。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比较详细和全面。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总体上说,对承德清音会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清音会的传承史方面的,主要有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升平署雅乐和热河清音会》、承德籍学者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陈毅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主要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種认为承德清音会演奏的乐曲就是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另一种认为承德清音会演奏的乐曲虽然和宫廷音乐有某些联系但并不是避暑山庄宫廷音乐。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清音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主要有承德籍学者白晓影先生的《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河清音会”的介绍及发展方略的报告》(上、下)、王俊霞的《对清音会申遗失败原因的思考》、张蕴华的《承德‘清音十番音乐的历史和发展分析》、李振奇的《承德清音会进入承德高校的可行性》,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承德清音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很大程度的可行性建议和方案。诚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方案中,学校特别是高校的作用似乎越来越重要,因为高校有比较固定的场所、较先进的设备条件和专门的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专业人才。让高校的学生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未来的趋势,所以高校应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关于承德清音会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和著作中,似乎还缺乏整体上对承德清音会流传下来的16首乐曲的音乐本体研究,只有零星的个别研究。毋庸置疑,这16首乐曲的旋律构成、音乐表现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了解甚至掌握清音会乐曲的音乐语言特征、旋律发展特点以及结构类型会使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乐曲的音乐本体特征,提高我们对这些乐曲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最终为更好的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良好的作用。

关于热河二人转目前只有承德籍文艺工作者白晓影先生的两篇文章《热河二人转》和《二人转的早期形态探析》,文章中作者对热河二人转在承德地区的衍变、师承关系以及二人转的曲目做了梳理和描述。

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承德地区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推动这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得这些满族音乐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

一方面承德地区满族音乐保持了我国满族音乐的一些基本特征,从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代表性类别——承德清音会流传下来的这些乐曲来看,它们旋律平缓,基本上以级进为主,个别四度以上的跳进实际上也是主要围绕着调式中的支点音,做上方或下方二度的类似辅助音进行。这些乐曲旋律发展上特点鲜明,旋律中往往有核心乐汇贯穿,这些核心音调还通常用在不同的乐曲之中,因此乐曲之间可以连续不间断演奏,乐曲本身以及各个乐曲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因素。

另一方面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深深根植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特点,使得自身不断丰富和完善。它们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一样,主要强调线性思维,注重在音乐线条的流动中体会音乐的韵味,不太强掉音乐语言的冲突和逻辑,也不突出曲式结构的平衡对称、严谨统一。

五、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新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整理,与此同时承德市专业作曲工作者姚素秋、章嘉佑、吴德珠、任其芳、白晓颖、申玉旺等以满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也不断问世。其中作曲家吴德珠先生创作的笙协奏曲《离宫情思》,因为其鲜明的满族音乐风格,良好地音乐表现力,而被选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笙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中;作曲家任其芳先生创作的《丽正门》等作品曾经走出国门去日本演出,独特地满族音乐风格韵味获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誉。

参考文献:

[1]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满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杨文星.满族音乐中的萨满佛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04).

猜你喜欢
承德地区热河清音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承德奚族史迹考略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试述承德地区辽驿道的建立及作用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承德地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承德地区宝玉石找矿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