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141)付海波
冠心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1]。冠心病的终点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猝死、心衰等,具有极大的远期影响和潜在性的危害[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翻天覆地的环境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其预防和治疗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而社区治疗恰能为院外冠心病患者提供长期的、规范化的管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监督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帮助患者预防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3]。因此,我院联合社区开展了冠心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研究,探究其在降低冠心病终点事件及提高患者依存性方面的价值。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9月~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办理出院回归某一社区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将他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管理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患者年龄最小47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56.3±3.5)岁,初中以上学历患者68例,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患者32例,其中有冠心病家族史的者30例,吸烟21例,肥胖40例,高血脂41例,高血压89例。管理组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5.9±3.4)岁,初中以上学历患者67例,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患者33例,其中有冠心病家族史的者31例,吸烟23例,肥胖41例,高血脂39例,高血压91例。排除有精神病病史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所有纳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状况平稳。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学历,家族史,危险因素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管理组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内容包括。
附表1 两组患者不同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n,%)
附表2 两组患者依存性的比较(n,%)
1.2.1 建立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相关内容,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1.2.2 普及对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危险因素、危害及防治措施。
1.2.3 调整患者的日常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素,尽量避免油炸、高糖食物;做好患者的戒烟工作,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烟草对冠心病的危害;每周定期组织安全合理、有效率的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不适;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加强社区医生与患者的联系,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消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 协同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坚持不中断。为患者提供耐心、详细的用药咨询,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更改用药计划。对照组患者遵照出院医嘱进行饮食、运动、用药方面的自我管理。
1.3 观察内容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定期随访,统计两组患者转为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对所有研究对象展开调查问卷,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进行评定。每方面设置8个问题,1分=从不,2分=偶尔,3分=大部分时候,4=一直。总分32分,24分以上为依存性好,16~24分为依存性中,16分以下为依存性差。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数据显示,管理组患者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5.00%、4.00%、2.00%)均低于对照组(33.00%、29.00%、26.00%),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依存性的比较 管理组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方面,依存性好的比例(70.00%、75.00%、85.00%)大于对照组(30.00%、25.00%、45.00%),依存性差的比例(6.00%、5.00%、3.00%)小于对照组(30.00%、25.00%、28.00%),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附表2。
为了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改善冠心病的转归,遏制冠心病向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终点事件的转归,其防治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4]。冠心病是一个不断进展的疾病,其危险因素是多元化的,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遗传因素、膳食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疗[5]。药物治疗能有效遏制冠心病的进展过程,是冠心病的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包括:①硝酸酯类,它通过舒张血管容量,减少回心血流量,降低心肌收缩力,改变心肌内的血液分布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6]。②ß受体阻断药,它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的糖代谢,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7]。③钙通道阻滞剂,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减轻心脏的后负荷量而减轻心肌耗氧量,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8]。
本实验从以上观点出发,制定了规范化的社区管理,本次数据显示,管理组患者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率(5.00%、4.00%、2.00%)均低于对照组(33.00%、29.00%、26.00%),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规范化的社区管理能明显降低院外冠心病患者各种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再住院治疗的可能性,缓解了大医院的就医压力,节省了医疗资源[9]。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疾病进展和转归,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若规范化社区管理能大范围普及,则有很大可能降低我国终末冠心病患者比例,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0][11]。从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方面的依存性上来看,管理组依存性好的比例(70.00%、75.00%、85.00%)大于对照组(30.00%、25.00%、45.00%),依存性差的比例(6.00%、5.00%、3.00%)小于对照组(30.00%、25.00%、28.00%),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管理组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方面的依存性都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依存性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一切治疗的基础。患者只有积极配合医生,严格遵守医嘱才能确保疾病治疗的顺利进行[12]。
我国人口众多,患者又过分集中于大型医院,导致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而社区医疗无人问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一般较长,当患者状况平稳时则以返回社区,带药治疗。长期的院外放养状态不利于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而社区恰好能为患者提供平台,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长期管理[13]。大医院应联合社区医院组成一个稳定的团队,在患者的双向转诊和共同管理方面达成共识[14]。加强大医院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医院应加强对社区医院的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