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失传的中药房传统文化

2015-11-03 08:52马昊楠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药铺审方中药房

本刊记者 马昊楠

中国有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三百六十行中便有药肆行,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中药行。人们常见的中药房便是这一行的最典型的代表。既然是一个行业,就会有这一行业特有的规矩和讲究,中药行亦是如此,而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各大医院开始设置中医科,中药房自然也出现在现代医院机构之中,加之一些传承悠久的老药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便是中药铺老规矩与讲究的流失。究竟老药铺有怎样的规矩与讲究,它们的流失会对中药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中药专家翟胜利。

以人为本是老中药铺的“生意经”

“门外悬挂着膏药幌子,门内扑鼻而来的中药药香,放眼望去,整洁干净的环境,古朴雅致的家具,满脸笑容的伙计,长柜台上的铜缸子、柬方、药戥子、包药纸(柜纸)、算盘,柜台后硕大的药斗,以及叮叮当当的捣药声、噼噼啪啪的算盘响和抓药伙计对客人的阵阵叮嘱”,在翟胜利眼中,以上种种才是中药房本来的模样。那么为何如今各大医院里的中药房和一些中药店失去了它们本来的面目?这还要从老药铺的规矩说起。

从明清时代甚至更早时候,中药铺便是百姓看病、抓药最常光顾的地方,不过那时的中药铺除治病救人外,还多了一层“生意人”的身份,所以在药铺工作的人也都具备一定的商业素质,这并非指的是中药行的人有多么精明的商业头脑,而是那时候中药行一种待客之道。“那个时候老药铺的人,基本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出来的,师傅首先会教育徒弟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懒散,要让徒弟知道做买卖应该有的规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生意经——和气生财,不论穷富,一样看待,买卖、卖的是熟主户,站柜台、笑颜开、见了人来莫要发呆,像你这样的买卖怎能不发财。”翟胜利说道,“以前老药铺的伙计每天来到药铺的头一件事便是把柜台、药戥子等器物统统擦拭干净并码放整齐,来了客人后,伙计必须要马上迎上去,‘先生,您需要点什么?抓药还是买药’,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却透着对客人的尊重。”

在抓药的过程中,老药铺更讲究客人与抓药伙计面对面的交流,药铺的伙计抓药,客人就在柜台前看着,“这是什么啊?”“这是白芍……”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在老药铺十分常见,“如果药方里有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布包的药,抓药的伙计还会用布包包好,叮嘱客人用特定的手法煎制,而客人看到自己需要的药被药房伙计精心地调配,那么在服药时自然也会更加放心。”在翟胜利看来,这样的交流因为是“零距离”反而比现在医院药房的抓药流程更加以人为本,抓药伙计“言传身教”带给客人的感受是如今医院药房药师写在药袋上的字所不能比的。

中药调剂的老规矩是药效的保障

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中药调剂过程经前人总结,形成了5 个步骤,即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同时,5 个步骤也被视为中药调配中不可违背的规矩。但就是这些被视为规矩的调剂步骤,在如今的医院中药房里,正在被人们遗忘,其中尤以审方、调配和复核步骤最为严重。

“以前老中药铺的药师拿到药方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方,这也是中药调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审方的目的在于发现药方中是否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和孕妇妊娠禁忌的中药,还有毒性中药超量等问题,如果发现,药师就会第一时间告诉患者药方中存在会出现副作用的反药,需要中医大夫对药方进行更改,因为中医大夫没有审方的规矩,药方中出现的问题全凭药师在审方过程中发现,所以审方这一步骤也决定着一张药方最后的疗效和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是否危及生命。而恰恰是中药调剂中最重要的审方步骤,在如今医院的中药房中却很难再见。”翟胜利进一步说道:“对于老一辈的中药药师而言,熟练背诵‘十八反’、‘十九畏’和孕妇妊娠禁忌的口诀是一项最基础的功课,而如今医院中药房的药师们能熟练背诵的却没有几人,如果在审方环节不能及时发现药方中的反药,而后续的环节中又对此忽略,那么病人在服用中药后就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如果把审方环节看作是决定一副中药优劣的量尺,那么调配程序便是衡量中药师职业技能的标杆。中医治病有句老话叫做“三分医、七分药”,而中药调配又有“三分辨、七分量”之古训,如此可见调配步骤并不亚于审方步骤。翟胜利如此说道:“以前老中药铺的师傅在进行中药调配工作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戥,就是对药戥进行校正,应先核准所用戥秤的定盘星。持戥方法为左手掐住戥杆,右手取药,提起戥毫至眉齐,检视戥星指数与所取药味剂量相符。当负责调配的药师接到药方后还需再次审方,再次确保药方的准确。随后在抓药时则讲究‘戥戥回’,即如要调配3 副中药,要保证这3 副药中每一副都称量准确,药方中每一味中药都要分3 次称取。而不是如今绝大部分的药师把每一味中药按总量称取,再随意分为三份。在桌上依次码好药纸,称取药味按处方所列顺序间隔平摆在药纸上,以利核对。体积松泡的药味应先称取,以免因覆盖其他药味而造成复核困难;粘度大的药味则可稍后称取置于松泡药味之上,以防止其粘附包装纸;鲜药则应另包,以免因干湿相混而致发霉变质,从而影响疗效。如果在调配过程中有先煎、后下的中药或需要用布包包好的药味则分别用小包包好,并在小包上加以注明并叮嘱病人,而对于如今医院的中药师而言,把一个小包包好都已十分的困难。”这项本应由中药师完成的工作,逐渐被饮片厂的小袋包装的药材所取代,同时被取代的还有传统的包包技术。

在翟胜利看来,如果中药房听不到叮叮当当的捣药声,那便不是一个真正的中药房,如今这种中药房特有的捣药声也正从人们的耳边淡去,一些在调配过程中需要现砸的中药,如今几乎都被换成饮片厂的小包装药材。“根据药材的不同,铜缸子有四种基本捣法,桃仁、杏仁需捣成泥;半夏轻打捣成瓣;砂仁、草果、草蔻捣出白瓤冒出香气;大枣则要打劈。这些药材正是因为经过捶捣,使其在煎制的过程中能更好的释放药力,而一些医院中药师有违老规矩,对需要的药材不进行捣制或是随意捣制,饮片厂对小包装药材也未经打捣的做法,会极大地降低中药汤剂的药效。”此外,即使饮片厂会对药材进行捣制,存放一段时间之后药材也会变质,以杏仁为例,捣成泥的杏仁久置之后便会变质,而砂仁也会因为香气四散,失去药效。对于这种由饮片厂制作的小包装药材,翟胜利则表示了自己的一丝担忧:“饮片厂的小包装药材很难保证药材的质量,如果一些质量不高或炮制不得当的小包装药材被病人服用,则会使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更有甚者,现在医院药房的药师过度依赖小包装药材,仅依靠包装上的药材名称确定药材,久而久之,这些药师将不会认识这些药材原本该有的模样,而分辨常见的500 种中药材是药师应具备的能力,可想,小包装药材对于中药师的发展会带来严重的打击。”

传统文化对于中药发展更有优势

有些人或许会不以为意,认为老药铺的这些由师傅们定的规矩过于迂腐,又或认为“零距离”以人为本的药房文化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面前显得格格不入,对此,翟胜利说道:“现在医院的中药房有些过于程序化,用一种机械的方式为病人服务,我们中国人讲究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而中医药发展了千年,不论是看病的手法,还是中药方剂的调配,也融入了这一特点,站在病人的立场,通过整洁明亮的环境,礼貌客气的言语和细心的交流,至少可以让病人的心情更加舒畅,了解自己的药该如何煎服,对病人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疾病康复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如今中药师们对于这些老规矩的漠视,不仅会造成中药材的浪费、影响病人的治疗、更不利于中药文化的传承延续。“中药房中的规矩并不是一些古板,守旧的规矩,而都是出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病人服药后的疗效而定的,这些伴着中药传承千年的规矩正是中药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传统中药的品味所在,现在医院中药房与传统中药铺的差别,恰恰就是体现在缺少品位上。”

据翟胜利介绍,1958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医院开始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医院中的中药房最早是由社会上的老药铺的师傅、伙计抽调组建的,随着老一代中药师傅的离去,以及综合医院对中医中药建设的客观局限,使得这些传统的中药文化正在流失,对此翟胜利认为,传统的中药文化能够伴随中药发展千年,就说明了这些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现在正面临失传的中药文化,应尽力弥补。从医院角度讲,应重视中药房的地位,加大对中药房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地恢复老的中药传统,改善现在医院中药房不规范的操作和服务。国家层面也应对中药房加大支持力度。在教育上不应过分的按照西医的标准进行教学,恢复师带徒的传统。这样才能改变中药房在医院的尴尬地位,中药的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延伸阅读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烂炙煿莫相依。

妊娠禁忌歌诀: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猜你喜欢
药铺审方中药房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基于“审方系统+临床药师”的全医嘱前置审核模式的探索实践
中药饮片处方调剂中审方差错情况的分析及改进措施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萝卜出了地 药铺无生意
芦根
本期主题:药铺的故事
中药饮片审方的作用与改进
“虚拟中药房”破中医药服务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