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在苦难中坚强

2015-11-03 08:27
中国民政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汶川防灾救灾

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在苦难中坚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联合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的设立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在今年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前夕,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这使今年的防灾减灾日具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意义。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

《中国经济报》发表评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也收获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启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表示,“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应对极端事件和管理灾害风险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灾害监测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应对极端事件和灾害成效显著。从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到处置救援、恢复重建,形成了一套世界上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针对这些年中国在抗震救灾所取得的成就,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国减灾署合作项目总监沈文伟称赞道,“国际上对中国面对巨灾快速动员、对口援助、迅速重建感到惊叹。”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总结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时认为,“从社会变迁看,我们从应急应灾逐渐转向备灾防灾;从治理结构看,从政府在救灾中发挥主要作用逐渐转向政府、社会、市场力量共同参与;从政府体系内部看,汶川地震救灾主要靠中央政府指挥,到芦山地震时逐渐转为地方政府负责;从政策体系看,从主要靠制定预案转向依靠法律法规。”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的评论也印证了童星的观点。他说:“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提速,发生了一些变化。汶川特大地震是对我国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检验,到芦山地震时,启动应急预案已成为一种习惯,应灾快速有序;随着灾情变化,有关部门随之更改响应级别,机制运行更加灵活;一旦发生灾害,多元化的救援队伍马上出动,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救灾;在应急平台建设上,中央、地方政府搭建了平台,实现了联网对接,市县一级还建立了备灾平台……”

面对今后的挑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认为,提升应急能力是关键。他说:“应急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做好准备。因此,必须加强以风险治理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范一大则关心的是科技成果,他说:“我最关心的是如何把国家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基层去。汶川特大地震时,这项工作尚属探索阶段,现在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多次参与灾区救援的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峰最关心的是志愿者的发展,他说:“2008年是中国应急志愿者元年,随后,应急救援志愿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志愿者越来越专业化。”

人类的发展脱离不了自然灾难的影响。如何在苦难中生存、如何在苦难中坚强、如何在苦难后发展是人类绕不开的重大课题。我们相信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必将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汶川防灾救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云上远眺新汶川
以雨为令,防汛救灾中的“橙色身影”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