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君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上海 200020)
上海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后排进攻特征
于亚君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上海 200020)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后排进攻频数、区域特点、落点、得分等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增强后排进攻的建议。
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后排进攻;特征
在世界排球技术发展史上,后排进攻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然而当时后排进攻仅被用作赛事进行中的一种调整手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排进攻的角色才由被动转为主动。美国女排将后排进攻作为一种成熟的进攻技术运用到赛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排进攻隐蔽性强、攻击范围广,比赛中运用常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现代排球运动进攻已不仅仅停留在点、线、面上,立体交叉式进攻手段受到各队青睐。尽管后排进攻有其独特作用,但在比赛中仍运用较少,“中间加压,两边拉开”式的网前战术依然是现代女子排球比赛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后排进攻运用情况,为其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1.1研究对象
2013年上海市十项系列赛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排球后排进攻相关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2录像观察法
观看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赛2013年十项系列赛比赛录像,并对录像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相关数据。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 Excel软件对比赛数据进行统计,运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1后排进攻频数
由表1可知,在74场比赛中,虹口、浦东等7支队伍各进行了10场比赛,闸北队进行了4场比赛。进攻次数与最后名次呈现一定的逐级递减趋势,名次越靠前,总进攻次数越多,前4名每场进攻次数保持在70次左右,后4名队伍每场进攻50~60次。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统计的74场比赛中,前排进攻4 777次,占总进攻的94.3%;后排进攻仅291次,占5.7%。前排进攻所占比例与比赛名次成反比,后排进攻次数所占比例与比赛名次成正比。前4名队伍前排进攻次数所占比例大都小于后4名,后排进攻次数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后4名。如:第1名虹口队,后排进攻64次,占总进攻的8.1%;而第7名长宁队,后排进攻仅22次,占总进攻的4.1%。
为进一步对后排进攻频数进行比较,本文统计了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的7场比赛,将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中后排进攻次数和所占比例,与中国女排和外国女排进行比较。统计结果发现:上海青少年女排各队前排进攻次数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家队及国外女排(占比分别为94.3%、90.78%和81.7%);后排进攻比例远远小于国家队和外国女排(占比分别为5.7%、9.22%和18.29%)。对比发现,后排进攻在上海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中运用较少,还未形成一种熟练的战术打法。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中后排进攻频数并不高,仍以前排进攻为主,尤其是在来回球较多的情况下,二传在组织进攻过程中主要选择前排强攻。
表1 各队后排进攻频数
2.2后排进攻区域特点
统计显示,在上海市青少年女子排球比赛中,1号位区域发动后排进攻共116次,占总后排进攻的39.9%;6号位区域共发动后排进攻169次,占58.1%;3号位区域发动后排进攻6次,占总后排进攻的2%。由此可见,后排进攻主要集中在6号位区域,其次是1号位区域,5号位区域最少。究其原因:其一,在5号区域发动后排进攻,传球路线相对较长,留给对方足够的时间进行防守,进攻的突然性降低;其二,进攻中运动员位置变化容易出现差错,即5号区域与4号区域队员在进攻中容易产生冲突;其三,1号区域和6号区域队员在发动后排进攻过程中更易与前排队员组成立体式进攻,且方式多变。
进一步分析发现,前4名队伍6号位区域发动后排进攻的比例明显高于1号位区域。其中,黄浦一队6号位区域后排进攻比例高达69.2%,这一结果基本与世界强队后排进攻区域占比持平。而后4名队伍发动后排进攻的区域与前4名明显不一致,1号位发动比例较大,占50%左右。虽然并非在6号位进攻比例越高越好,但统计历届世界大赛发现,世界强队采用6号位发动后排进攻的比例均较高。
2.3后排进攻落点
研究后排进攻落点需先统计后排进攻的有效扣过数,再对有效扣过的球进行区域统计。统计显示,8支球队的总有效扣过数为178个,占后排进攻的61.2%。分析球的落点可以看出,后排进攻球的落点分布在对方的6号、1号和5号区域,分别占48.9%、31.5%和19.6%。该统计结果与第29届奥运会女排前4名后排进攻落点有较大不同,如美国队在1号、6号和5号区域落点的球分别占30%、30%和40%,巴西队为40%、40%和20%。由此可见,世界女排强队后排进攻落点分布较为平均,且1号位稍多。观察录像发现,上海市青少年女排队员均为右手进攻,后排进攻多为直线,球多向左偏。此外,还与队员后排进攻技术不成熟有关。后排进攻时,队员大都选择直线或左斜线进攻,其他进攻路线选择较少。
统计显示,前3名队伍后排进攻落点主要集中在6号区域,虹口、浦东、黄浦二队分别为53.8%、52.9%、61.5%;1号区域所占比例分别为33.3%、26.5%和26.9%;5号区域落点相对较少,分别为12.8%、20.6%和11.5%。后4名队伍后排进攻落点较为平均,3个区域落点占比分别为30%、40%、30%。分析原因发现,后4名队伍后排进攻未形成固定的进攻路线,随意性较大,导致失误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后排进攻中做到熟练运用各种路线,根据不同的防守与传球选择成功率较高的落点,对提升后排进攻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2.4后排进攻得分
从理论上来说,后排进攻具有立体性、隐蔽性等特点,可以有效避开对方的拦网,故得分率较高,但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女排比赛发现,后排进攻得分率并不高。统计显示,各队的平均后排进攻得分率仅为39.9%,与世界强队的后排进攻得分率(70%)有较大差距。观看录像发现,上海市青少年女排后排进攻的特点未发挥出来,与前排队员配合不到位,而力量、速度等较前排强攻有所下降,呈现一种相对无力的单一进攻。
分析发现,前4名队伍的后排进攻得分率比后4名高,如前2名虹口队和浦东队分别达48.4%和52.9%。高得分率为球队在比赛中取得佳绩创造了条件。后4名队伍后排进攻得分率较低,如第5名杨浦队为19.4%。观察录像发现,后4名队伍后排进攻较为散乱,且多为被动进攻,运动员的能力较为一般。需要指出的是,徐汇队主攻手技术水平较高,进攻中常有过人的表现,但由于队伍整体实力较弱,面对强队时很难发挥出高效的进攻。
2.5后排进攻效果
统计发现,8支队伍后排进攻的有效扣过率为61.2%,扣死率为39.9%,被拦回率为16.5%,被拦死率为7.9%,失误率为19.9%。虽然有效扣过率相对较高,但扣死率却较低,仅为39.9%,而被拦回和被拦死率较高,合计达24.4%。分析发现,前4名队伍的有效扣过率较高,且失误率和被拦截率相对较低;而后4名队伍的有效扣过率相对较低,且失误非常高,严重制约了后排进攻效果。如第5名杨浦队,直接失误达32.3%,而直接扣死率仅19.4%。录像观察发现,比赛中上海市青年女排后排进攻质量不高,容易被对手拦网成功,后排进攻失误多为扣过网后出界,尤其是后4名队伍,出界率非常高。
3.1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后排进攻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加强青少年女排队员身体素质训练对提高其后排进攻得分率具有重要作用。如今,运动队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已成常态,但体能教练要有自己的思考,安排训练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女性的身体发育特点。在训练计划的制订以及针对快攻打法的训练方面,都需结合青年女性的身体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一些训练方法存在较多问题,如耐力训练多为长跑,力量训练多为杠铃,根本体现不出排球运动的专项耐力和专项力量练习特点,导致比赛中运动员体力较差、力量较弱。因此,需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排球运动的练习模式,确保训练内容与专项相结合。此外,准确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伤病的出现。排球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弹跳高度和冲跳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后攻扣球。因此,日常训练中应注重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及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训练。
3.2提升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
强攻技术的成功实施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随着各国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在体能、技战术等方面的差别已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对能否获得佳绩具有重要作用。而运动员的临场发挥主要受到其心理素质的影响,过硬的心理素质能确保运动员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色。纵观世界大赛,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强弱往往决定比赛的胜负。遇到强大对手,更要具备敢打敢拼的竞争意识。因此,需不断加强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其面对强大对手时敢于拼搏的精神。
3.3通过实战提升后排攻防能力
就运动项目而言,实战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与世界排球强队的交流有很多,如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排球理论及训练方法、手段的交流等。在此过程中,鼓励运动员参与世界高水平排球联赛,优选教练员到国外进修,聘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员及裁判员到我国执教、执裁等。此外,加大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与世界著名排球俱乐部的交流力度,让更多的球员走出去,接受世界最前沿的排球文化。让运动员通过与世界强队的比赛,逐步形成自己的打法风格与竞争意识。同时,确保我国的排球赛事具有国际视野和思维,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排球运动水平。
[1]原建军.对后排进攻技术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0,36(2)
[2]李美娜.第26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后排进攻的统计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3)
[3]时立新.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后排进攻特点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9(2)
[4]张欢.第9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快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4(4)
[5]张洪智.第28届奥运会女排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6]马金风.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快攻战术分析[J].体育学刊,2005,12(5)
[7]杨再淮.女子排球比赛中“立体进攻”新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