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2015-11-02 08:16窦建荣
新课程·上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策略设计

窦建荣

摘 要:目前,在小学生语文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中存在着缺乏实效性、吸引力、创造性、合理设计等问题,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语用;设计;策略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曾指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语文教学的“本然”,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而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是培养言语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文本,树立语用意识

“语用”只有依托文本,恰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牢固树立语用意识,就会发现文本中有许多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范本。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我们应以单元训练重点为依托,整合教学内容,关注语言的学习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听说读写空间,来优化语用的训练。

二、分清学段,实现能级递进

“语用”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以语言能力点为主题,以“能级递进”为序列,将语文学习总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年级、各个单元中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学段(1~2年级)识记—积累,读背、识记、重读、轻讲,培养识字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初步的语感,逐步积累。

第二学段(3~4年级)理解—模仿,听说、读写、理解、模仿,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促进语言内化。

第三学段(5~6年级)揣摩—运用,揣摩、感悟、整合、运用,揣摩感悟文本,有效整合,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促进多向融合。

各学段中,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语言的储存,更是文化的积淀。把散见在教材的、不成体系的成语、谚语、名言、古诗等语言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关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读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延伸、拓展,有效整合,将孤立的语言材料整合成灵动的语言材料,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有效记忆。

三、聚焦课堂,体现语用训练

课堂是语用教学的主阵地,每节课都应努力实现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并以此为线索或主题指导语文教学,让教学有的放矢。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的内容。每学一篇新课文,要从文中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点,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课前导入:“你们的春节是在哪里过的,有哪些有趣的习俗?”七嘴八舌中,五花八门的春节习俗竞相登场。“假如写一封信给某人说说你过春节的情况,你该如何写呢?”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正是语言运用的过程,而书面表达难度更大,学生有些踌躇了。“那么,我们就走进《北京的春节》,看看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写的呢?”目标明确了,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逐步进入感知—积累—揣摩—运用,从文本走向“语用”的环节。

四、放眼课外,促进多向融合

课堂固然重要,课外也不容忽略,只有放眼课外,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通过优化与创新作业设计,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料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

五、走进生活,兼顾趣味、语用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应尽可能地反映生活、表达生活、探究生活、干预生活。”因此,作业设计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处处都有语文,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其目的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用”理念下探寻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建构相关的教学策略,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势必为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创新语文教学实践,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策略设计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Passage Four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