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兵
三代从教,桃李芬芳。
远安县鸣凤中心小学陈爱华老师一家三代从教,执教年限累计长达80多年。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言行诠释了一个教育世家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用家族记忆记录了远安县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历程。
陈爱华的父亲陈家寿,19岁便开始在家乡的晓坪中学教书,立志为家乡培育英才,造福桑梓。因教学能力出众,管理才能突出,21岁便当上了晓坪中学校长,成为远安当地最年轻的校长。
“他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做了一些平凡的事,但离开这么多年,他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孜孜追求的品格依旧深深影响着我,教导我继承师道传统,勤恳做事,踏实做人。”聊起父亲,陈爱华有着无限的怀念。“当老师,绝不能误人弟子。”陈爱华说,这是父亲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陈家寿当时任教的晓坪中学地处偏远山区,他白天要忙于上课,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陈爱华曾听母亲讲,有一次父亲在家访路上还“碰到了老虎”。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教师的工资并不高,家里人口多,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陈爱华说,父亲虽然后来离开了教学一线,但始终没有离开教育,直至突然去世。
在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下,陈爱华女承父业,也投身了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爱华在家乡的徐家棚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考上了公办教师,并调往鸣凤中心小学任教。
在陈爱华女儿张娓娓儿时的记忆中,母亲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照顾自己的时间还要多。张娓娓说,母亲那时候教学任务重,经常把试卷、作业带回家批改,却很少辅导自己的功课,当时很不理解,直到后来自己当了老师才明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陈爱华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54岁的陈爱华说,明年11月估计就要退休了,当教师最快乐的是看到桃李满天下。
母亲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让张娓娓对教师职业也充满了向往。特别是,当学生拿着作业,直接跑到家里向母亲请教,张娓娓对母亲的崇拜总是油然而生。
“我从小是在教室里长大的。”张娓娓说,那时自己小,父亲工作忙,母亲就用竹篓将她背到学校,放在教室的后面,然后在前面上课。“可能是我比同龄人启智要早,所以上学的时间也比较早,成绩也一直不错。”张娓娓说。
2000年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娓娓并没有直接上高中,而是选择了当阳师范,准备当一名教师。毕业后,张娓娓进入远安县实验小学,担任英语教师,那年她刚满19岁。
从教以来,张娓娓结合英语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目前已成长为学校英语学科带头人,在省市县各级教学比武中屡获大奖。
如今,在陈爱华家的餐桌上,教育总是绕不开的话题。陈爱华说,在女儿执教过程中碰到难题时,她常会充当女儿的“军师”,有时自己也会向女儿“讨教”。
“教师经济及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但面临的工作压力也逐步增加。”张娓娓认为,不应该提倡违背常识的“苦行僧式”的教育生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正确健康的教育观和职业观,做一名幸福快乐的教师。
(责任编辑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