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笔者结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北京语言大学的改革发展实际,谈以“四个全面“精神为指导如何办好高水平大学。
关键词:四个全面;拔尖创新人才;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在当前,高校如何贯彻“四个全面”的精神,如何以“四个全面”精神为指导,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进而为整个国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每一所大学的党委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高等教育的质和量,关系着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水平和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作用,努力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党委要注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确保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育人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北京语言大学结合学校实际,还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家国情怀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问题凸显。“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高校要着眼大格局,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加强世情、国情、党情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价值。
结合校情,高校应把参与国际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是高校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中国高校不仅要面向国内发展,也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将越来越多体现在多大程度地参与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来自中国发展的需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要用国际化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增强高校办学的全球化视野和开放性气度,教育学生具有国际竞争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竞争的本领。
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贯彻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
讨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借鉴国际著名大学已经成型的经验,也要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中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笔者认为,其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等方面。其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是高校党委能够大力推动的主要改革内容。
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学校着重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和学部制改革。首先,学校党委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按照“目标驱动、通盘考虑、分步操作、平稳过渡”的总思路,进行了以机构设置为重点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的目标是理顺机制、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其原则:一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二是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党政协调;三是立足办学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体现国际特色;四是管办评分离,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独立、相互支撑。此次机构改革,将学校机关从原来的20个正处级单位调整至15个,实现了“大部制”,基本实现了理顺机制、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目标。其次,进行了学部制改革。学校学部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学科为基础的办学格局,调整学校的办学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尤其是院系所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学科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学校采取了“一部一制、因部制宜”的办法,区分了轻重缓急,没有搞“一刀切”,没有搞“齐步走”。改革方案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改革过程历时近一年半;做到了兼顾理想与现实、长远与眼前,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改革方案。目前,学校的教学科研单位形成了“3部6院2中心”的格局,以学科为基础的内部治理结构基本形成。
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方面,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来办学;二要抓好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善,在依照法律、依照国家政策的提前下,建立完备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首先,要制定好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其次,要在章程的统领之下,制定符合大学实际的、方方面面的具体规章制度,力求凡事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以抓好学校党的建设为重点,贯彻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
高校抓党的建设,首先要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普通高校来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从制度上明确党委和校长的职责,完善大学党委和行政的议事规则和机制,强调党政之间的团结和协调。怎样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没有具体的细则,需要不断探索。
笔者认为,要使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做到有机结合,就要明确“书记管心、校长管事”。高校党委书记要在“抓大局、抓全面”的基础上,支持校长工作,支持行政工作。高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果党委跟行政争抢做事,就会出问题。书记管心,校长管事,书记和学校党委要帮校长和学校行政把事情做好。工作中最怕领导们天天纸上见,最好天天人相见,见面沟通多了,很多事情就想到一块儿去了。高校只要党政团结好,学校一定能办好。
在高校从严治党,除了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严抓好党员发展等常规工作外,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用“八项规定”“十不准”等纪律严格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学校党委还对干部提出了“慎独”“慎微”“慎初”“慎友”“慎疑”等“五慎”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努力杜绝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等行为。
以智库建设为重点,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作贡献,应该发挥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应积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和驻地区域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和区域中争取财政经费和社会资金的支持。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大学内在逻辑的交汇互动是推动大学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应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提升人才、学科、研究创新能力的推动力,自觉把学校建设与服务国家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要坚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关注和直接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科研成果和更大的智力支持。
加强智库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途径。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新型智库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主要功能,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应具备显著的专业性和持续性。高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研究人才,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积累深厚,对外交流广泛,具备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长期以来,高校积极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既是衡量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高校自身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高校要以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启动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在制定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中的智囊作用。目前,学校在国别与区域研究(阿拉伯研究、东盟研究等)、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研究、国家语言政策研究等方面已经建立了专门机构,并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未来,学校将发挥在校留学生国别多、承办孔子学院多等优势,在国别与区域研究方面建设更多的智库,服务国家的外交战略。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