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转变看课程改革的成功

2015-11-02 04:31高爱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档案袋教研组改革

高爱军

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课程的成功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功。北京市从2001年9月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是全方位、全动员、全参与的改革。通过改革,教师的观念变了;通过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变了;通过改革,学生的课堂面貌变了;通过改革,素质教育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教学只是教师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建立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双边关系。

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评优课时,音乐老师选取了《采菱》作为比赛内容。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菱角引出庞各庄的西瓜、安定的桑椹、采育的葡萄,并把采菱词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首首优美的赞美大兴特色的歌曲。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改革,教学由原来教师的强制灌输转变成了师生一体的感受和体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转变

根据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建议,学校从2003年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与学科能力抽测制度。几经修改,逐步完善,形成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学生成长档案袋就是一个塑料文件夹,里面包括学生所有学科的优秀评价内容。每学期开学,学校德育主任与教学主任共同制定本学期的内容,并征求每位学科教师的意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劳动表现、能力表现等都打印成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小奖片,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上课节数自由选择,但是总数有要求。这些小奖片开始放在教师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都会在学生档案袋里出现,只要打开它,就可以了解学生每一学科的表现。平时,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不多,但是家长可以通过档案袋了解学生在校每一科的表现,增加了家长与学校、教师的相互了解。

学科能力抽测也是对学生评价的有益补充。首先,制定每年级每科抽测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主,每学期变化一次。低年级以口算、拼音和单词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以计算和小作文为主要内容,高年级以阅读和应用题分析为主要内容。教师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个年级,抽测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档案袋评价相结合,成为综合评价学生的标准。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提到研究性学习,很多教师会望而却步,很多学生也不敢尝试,觉得它的科学内容太深。其实,爱因斯坦的智慧不就是从做小板凳开始发掘的吗?爱迪生的发明萌芽不就是从孵蛋开始的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起源于平凡的苹果掉地现象。一切创造都源于人类简单的生活和学习。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形成怎样的思维方式。

在科学课上,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时而趴在地上,时而聚在墙角,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了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色光合成会发生色的变化。最后,学生在纸上写下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快下课时,教师用学生的语言得出结论。学校的科学教研组和综合实践教研组、社会学科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教研组,他们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培养科学研究精神为目标,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学校的花池内、教室的窗台上、教师的办公室内,有师生共同培育的种子、鲜花、小草和各种蔬菜等,也有师生从家中拿来的各种实验物品。从这些地方,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执著。

从学生的转变看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成败的最终体现者。课程改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课程改革的成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成功。

编辑  汪倩

猜你喜欢
档案袋教研组改革
国内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改革创新(二)
电子档案袋评价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一图看懂档案袋里装了啥
档案袋评价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