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导向 有机融入

2015-11-02 04:17张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班级小学生

张萍

传统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根系。目前,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要求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及现实的可行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在课程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多方位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幼,基础知识掌握得少,要理解传统经典比较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趣味为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数学中。

开展传统节日专题学习,丰富知识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习俗和民族情感。虽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传统节日年年都过,但为什么过、其意义何在等问题都语焉不详。例如,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为什么不少海外侨胞仍然保留着不远万里回乡祭祖的习惯?这其实是中华民族敦亲睦邻、慎终追远的家园情怀的具体表现,但很多小学生对此都不是特别了解。现在,国家对于传统节日高度重视,并且有了放假的具体安排。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传统节日不只是放假那么简单,可以此为契机,引领他们查阅资料,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人物。

可以在学期初将本学期要过的传统节日列表,查找出具体的日期,在当天或隔天的语文课上进行专题的学习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节日的日期、来历、庆祝方式及其文化意义等;展示形式不拘一格,低年级可以采用画画、诗歌朗诵、民间艺术制作等方式,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展示、写作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内容的多寡来确定,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是整节课。

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潜移默化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将班级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学有机融合,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可先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墙,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展示平台;然后把印有《弟子规》的全部图文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并按照“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节次进行排列,每天选取部分章节,在语文课开始的5-10分钟时间内诵读讲解。可以是老师讲,也可以是学生合作讲解。当讲到“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学生易于体会的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画图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敬爱父母”的理解和实践,并展示在班级文化墙上。此外,可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有深刻共鸣的地方,可引导学生撰写小文章或让学生以绘制连环画的方式与同学分享、交流,以此来督促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班级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具有传统君子品格的现代小学生。

讲述、改编传统趣味故事,激发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需要特别关注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当前有专家认为,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应该重记诵而轻理解,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素读”,当他们长大后或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体悟,进而让经典在他们的生命中发酵,影响他们人生的品位和格局。应该说,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只是填鸭式的灌输,很可能会败坏学生的“胃口”,甚至可能会让他们因噎废食。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趣味性是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关键原则和基本要素。例如,让学生搜集整理有趣的传统故事,如苏东坡与佛印的禅诗答对故事、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故事等,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经典进行改编创作后,在班上讲给大家听。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陆游与唐婉的诗词改编故事等。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并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内容的精彩。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班级小学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班级“四小怪”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我是小学生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