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娜,付玉荣,伊正君
(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研一学生为例
董娜,付玉荣,伊正君
(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自主学习是研究生阶段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影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某医学院研一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总体不高,在学习的计划性、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几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师要注重加强对研究生的学习指导;学校要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研一学生;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成了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界定,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和创新的学习能力[1]。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要求研究生能够自行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正确和合理的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效做出有效评估的一整套过程[2]。但就目前情况看,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三年制,减去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的时间,剩余的学习时间大约只有1~1.5年,因此,硕士一年级是研究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充分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对研一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类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方面,以此考查医学研究生自主学习现状,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以某医学院2014级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一次性填写问卷的方式,为了保证学生认真作答,我们事先对调查员进行了相关注意事项的培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
2.1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不仅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的研究生主动学习,大部分学生(64%)处于半自主半被动的学习状态,甚至有少部分学生(13%)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生还没有把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的首选学习状态,这不仅会造成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而且会严重影响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课余时间管理
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学习时间与资源是自主学习者应具备的一种特征[3]。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课余时间没用在学习上,具体见表1。对于“您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满意吗”一题,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占1%;选择满意的占14%;选择一般的占59%;选择不满意的占26%。研究生由于课时限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相对较少,加上大部分学生没有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不是很满意。
表1 医学研究生课余时间安排
2.3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4%的学生考研是为了科研兴趣,见表2。对“您毕业之后的就业倾向”一题,选择攻读博士的学生占23%;选择工作的占60%;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17%。另外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读研只是想得到学位证书。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变得多元化和功利化,大部分不是为了科研兴趣和提升自我,而是为了寻求一份好工作。
表2 学生考研动机/原因
2.4学习计划执行情况
对于“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87%,但是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的仅占51%。这说明虽然大多数研究生都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付诸行动。对“您会严格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一题,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能够经常严格执行自己学习计划的学生仅占12%,不严格执行学习计划的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拖延行为,消极的拖延行为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目标达成受阻,而且容易形成负面情绪。
表3 计划执行情况
2.5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又称为学习方法,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您研究生期间学习状态与本科期间学习状态是否有区别”的调查显示,32%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区别;50%认为有一点区别;18%认为无区别。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
对“与导师交流频率”一题,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只有11%的学生能经常主动与导师联系,说明学生跟导师的交流存在很大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非常熟悉导师研究领域的学生仅占5%;能熟练运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学生占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针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要求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策略。
表4 与导师交流频率
2.6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地点的调查中,47%的学生选择教室;16%选择图书馆;33%选择宿舍;4%选择其他。宿舍是学生放松和休息的地方,在宿舍学习,效率和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图书馆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集中地,但仅有16%的学生选择在此学习,远远小于在宿舍学习的学生比例,这表明学校的学习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3.1从学生角度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3.1.1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富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位医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主动挖掘学习潜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4]。
3.1.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能产生目标引领、障碍突破、潜能激发的作用[5]。研究生入学后就应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对自身所学专业特点、专业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发展方向和个人职业目标,在职业目标的引领下,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指导其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并推动自己不断为之奋斗。
3.1.3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首先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6]。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研究生阶段跟本科期间的学习状态有很大区别,这说明他们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本科学习侧重于教师讲授,以听课和读书为主要的学习方法;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每一门课程都详细透彻地讲解,这就要求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生应在学习中加强与导师交流,这不仅能解决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还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导师的引导下设计出创新性课题,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3.2加强导师的引导作用
3.2.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不是第一志愿。因此,导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逐渐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方向,逐渐培养专业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3.2.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导师要采用启发式指导,例如在课题的选择和设计阶段,导师要从大的方向上提供建议,而不是给学生设计好课题,只让学生去实施,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医学院校的研一学生刚步入科研之门,对科研还比较陌生和缺乏了解,如果课题难度过大,很容易扼杀其科研兴趣和热情,难度适中且与实际紧密结合,研究生对该课题就会产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导师要帮助学生选一些与自己科研方向有关的基础课题,帮助其实现从基础理论到科研的跨越。最后,导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加强自身修养,要以自己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3.3从学校角度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多开放一些自习室,定期开办专题讲座,多邀请院士、兼职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请校内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导师开办专题讲座等。此外,学校还应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施春华,盛海娟,王记彩.硕士研究生学习能力及有关心理特征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34.
[2]李德进.浅谈学分制背景下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2-64.
[3]王瑾.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35-136.
[4]任玲艳.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10):104-105.
[5]李礼建.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8):8-10.
[6]Wenden A.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M].Hertfordshire UK: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91.
[7]陈效友.浅谈科学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72-74.
G526.5
B
1671-1246(2015)16-0098-03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资助课题(YBKT2011054);潍坊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资金资助(2014Z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