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蕊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千古平民侠客梦一书一剑走江湖
——武侠小说与武术发展的关系研究
刘蕊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的文艺创作尤其是武侠小说的创作有着十分特殊的关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来分析探讨武侠小说与武术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了武术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指出了武术与武侠小说具有多层次的关联,其交融互汇,互利共生。同时,武术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而武侠小说对武术的弘扬与传播也具有深刻影响。研究武术与武侠小说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两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为今后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
武术武侠小说侠文化
1.1 武侠小说——“武”+“侠”的创作形式
中国的武侠小说是以武术为题材的小说。有“奇侠小说”、“侠勇小说”、“侠情小说”、“义侠小说”、“任侠小说”等名称,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小说样式,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传统的文化形态在武侠小说中得以保留,诸如礼仪、禁忌、民风、民俗、思想观念等等,还因为它能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精妙绝伦的中国武术巧妙的结合。《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救人于厄,振人不赔,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盲,义者有取焉”,这就是“侠”,侠多凭武技主持公道,故《韩非子·五蠢》云:“侠以武犯禁”。“小说”一词按《汉书·艺文志》所云,即“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总结起来也就是:民间流传的,描写凭武艺行侠仗义的叙事文学作品,即为“武侠小说”[1]。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武侠文学有两个源头:“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由此可见,武侠小说在传统的通俗文学中早就占有一席之地,但直到清代,武侠小说的发展才开始走向繁盛,其标志是石玉昆《三侠五义》的出现,到了民国,则出现了一大批的武侠小说代表人物,如向恺然、李寿民、宫白羽、还珠楼主等最负盛名,其作品也影响较广泛深远。
1.2 经久一梦,武侠小说破土而出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内容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安全的需要,是人类较低层次的优势需要,即在决定人的行为上,具有最大的力量和强度的那种需要。与为生活而奔波、求取衣食等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一样,几乎是出于本能,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取安全的环境与安全感。若整个民族处在封建专制下或是处于弱势,这时候与人们期待神灵的庇佑一样,人们渴望得到保护与救赎,会有具备超能力的英雄出现,救人于危难中。在中国,从汉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后弈、夸父,到藏族英雄史诗中的格萨尔王[2],根据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形成了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努射九日等神话传说与文学作品,虽然或多或少的含有神化、夸张主义,但无不反映着大众对英雄的推崇。安全的需要只是低层次的需要,而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安全的需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时,他们对自我价值的需求则异常渴望。武术是侠客之所以为侠客的身份标志之一,又是侠客行侠仗义的必备手段,在冷兵器时代,谙熟武艺的人当然比不会武艺的人更有力量,因此,这个希望的目标便没有转向别人而转向了侠客[3]。“人耻文弱,想慕于武侠。”这种想慕,即想象与仰慕,不仅仅是希望英雄的出现,更是渴望自己也能成为英雄,拯救人于危难中,实现自我价值。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说过:“我们如果看到一个痉挛得缩成一团,背弯得抬不起头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四下张望,怀疑自己的存在,生怕自己也消失了。但是如果看到一个非常勇敢的、穿得光辉夺目的武术家,我们就会忘掉自己,觉得自己胜过自己百倍,天下任何事情都能担当起,呼吸也更自由了”。可见,挺拔的体态、强健的体格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而侠客与侠武精神,既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欣赏心理,又始终在引领他们的自塑追求。
“中国人,包括有大学问的知识分子,不爱看西方科学幻想故事,却爱看武侠小说,这是和民族心理文化背景密切相联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梦想不能实现,有许多潜藏的梦幻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完成。武侠小说为人们提供了实现梦幻的故事,人们容易把自己虚幻的梦境要求投射到小说中去,在阅读小说时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中国人在阅读武侠小说时,很容易将实际生活中受到限制的种种想像和欲望放到其中去自由驰骋。”[4]所以,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枯燥无味的调剂品,更是人们实现梦想、扬眉吐气的特殊形式。
2.1 武术与武侠小说的交融互汇
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技能或者战斗技术,它已经在历史的演进下逐渐艺术化、舞蹈化,成为了一种表演项目,转化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如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公孙大娘的舞剑器等都是武术艺术化的体现。后来甚至于一些动作名称也日渐诗意化,例如“白鹤亮翅”、“蜻蜓点水”等,而武侠小说也借鉴了不少此类具有诗意韵味的名称。但是,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真正会武术的人并不多,而有些真正的武术家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以杂耍卖艺为生,很显然,他们并不能为自己立传为自己代言。人们普遍认为想要写一本真正的武侠小说,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武术知识。以民国为例,许多武侠小说的作者纷纷习练武术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样在其作品中就能自然而然的融汇贯通,对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会更加入木三分,对武术的动作描写则更加细致独特。例如,因《江湖奇侠传》而名声大噪的向恺然,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武术家,他曾两度赴日留学,结交武术名家,精研武术,功力深厚,著有《拳术》等书,并一直致力于武术的发展。
武侠文化与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颗耀眼的星辰,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在一起,共同滋润、哺育着中国人民的心灵。侠无武不成,武无侠不美。武侠文化之所以令人神往,在于它不但能够拯救别人,同时还能自我“拯救”。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路见不同,拔刀相助”的侠客,但都可以拥有一颗慕侠之心;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飞檐走壁”的高手,但我们可以在习练武术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社会,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世人由“起而任侠”转为“坐而论侠”,但这并不妨碍武侠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并不妨碍人们对于武术的青睐与喜爱[5]。所以说,武侠小说离不开武术作为写作的基础、主体,而武术也需要借助武侠小说这一媒介加以宣扬传播。
2.2 武术与武侠小说之英雄情结
中国是一个长期信奉儒家思想的国家,其救世济人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另外,我国经受过各种时代的考验,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每一段历史中也总会有英雄人物的出现,他们建功立业、救国救民,成为人们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并为人们广为传唱。比如,霍元甲就是一位英雄人物,再往前推溯,如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一大批民族英雄都为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成为了人们所敬仰的对象,这种真人真事以史书或小说的形式传送于后世,这激发了国人“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思想,可以想象其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且这种思想是能一直流传下去的。
陈平原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提到了文人写武侠小说的原因:“文人之写侠客,可能感于时事艰难,也可能只是寄托情怀。千古文人的侠客梦,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侠客许人,一以侠客自许。”[6]正因为此,武术大师成为了众多武侠作者所追捧的对象,他们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其精湛的武艺折服了众多读者,做到了大多人想做而又做不到或不能做的事情,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而对于武侠小说来言,它岂止是作者的白日梦?!它更是读者的白日梦,实现了大多数读者们想成为英雄、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英雄梦”。2.3 从“坐而论侠”到“起而任侠”的转化
武侠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阅读之人趣味横生,而武侠小说的魅力更在于它能其把传奇的故事与中国的武术巧妙的结合起来,它可以实现人们不可实现的梦想,并唤发出了读者潜藏在内在的“侠客”精神。另外,“从人类文化学及原型批判的角度来透视,武侠小说的独特魅力来自于它的‘成长隐喻’。”[7]基本上所有的小说都描写了一个少年,在江湖之中,历经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最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奋斗史。这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所有的生命必经以磨难及考验才能真正成熟,这种思想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阅读武侠小说时,读者将自己设想成了小说中的主人翁:拥有精湛武艺,杀人于无形;在不受限制的江湖世界中来去自如。正如梁启超所言:“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身其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读《野叟曝言》者,必自拟文素臣。读《石头记》者,必自拟贾宝玉”。这种想象使读者们心驰神往,并能从中得到充足的心理满足。
所以在武侠小说的影响下,读者们各个都想成为“救世大侠”,特别是一些改编自武侠小说的影视作品对大众的影响更是不可比拟的,例如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一经播出,便红透了半边天,卷起了“武侠热”的新浪潮。多少人开始迷恋上武术、功夫,多少人前仆后继的赶往少林寺修行,其中草根明星王宝强就是范例,当年,他就是因为看了《少林寺》而迷恋上了少林功夫,独自一人前往少林寺拜师学艺。这就是人们由武侠迷转变成了武术迷进而习练武术的例子。
3.1 武术为武侠小说的写作提供了前期基础
武侠小说之所以为武侠小说的必要条件是“武+侠+小说”的写作模式,它们都是以武术为言说的主体,都在描述一个天马行空的江湖世界。另外,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拥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历史悠久,门派林立,套路繁多,这种独特的武术文化,不仅为武侠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更为武侠作者提供了广阔辽远、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所以便有了武侠小说中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武功。武侠小说中对武功的描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武侠小说作家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武术形态,加上自己的想象,使之文学化的结果[8]。
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以不同的程度影响着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它不断丰富着武侠小说的创作内容,使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技击朝着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成为武侠小说作为“成年人的童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着中国武术深深扎根的中华大地上,中国的武侠小说将会在不断吸取前人精华的过程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3.2 武侠小说对武术的影响具有“双向人格”
3.2.1 武侠小说对武术影响的积极“人格”
首先,武侠小说对武术的宣传具有促进作用。一直以来,广大人民群众都对武侠小说或者武侠影视作品情有独钟,也就是说,武侠作品扩大了武术的受众群体,使得群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比如,《精武门》、《少林寺》、《功夫之王》、《叶问》等影片的热播,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功夫明星的名声大噪,使得人们竞相学习武术,“武侠热”的风暴席卷而来。其次,武术侠义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武侠作品的主体显示出了武术的教育功能。侠客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习武之人,通过武力行侠仗义;侠客还有一个信念:以德服人、以德御剑;侠客笃信武德,也是个人修养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信仰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民大众。每个人都有一个侠客梦,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著的一本书名所喻般优美:千古文人侠客梦。他在书中提及:“龚自珍的诗句‘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可以说相当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4]。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武侠的崇拜已到了炽热的地步。而武侠的这种侠义精神以及追求道义、匡扶正义的习武品德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净化着他们的灵魂,这种精神更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促进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
3.2.2 武侠小说对武术影响的消极“人格”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武侠小说亦是如此,在其对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禁锢或者说是抑制了武术的发展与传播。首先,自我意识膨胀,容易使人沉浸于侠客的浪漫和辉煌之中。在武侠小说中,拥有一个人人向往的自由的“江湖世界”,“它脱离了现实生活,不食人间烟火。”江湖中的侠客们能飞檐走壁,武艺高强,更甚者可以腾云驾雾,来无影去无踪。这种“功夫”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它脱离现实,幻化人间,虽然有其童话性的一面,也有其害人的一面。”[6]金庸的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给予了人们众多的慰藉与幻想。或许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都需要童话的慰藉。但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又怎能永远生活在童话中?这无疑是一种麻醉剂。陶醉可以使人逍遥浪漫,而麻痹则会让人堕落沉沦。所以与其躺在被窝里看着武侠小说做着白日梦,倒不如立马起身踏踏实实的去习练武术。另外,大多数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凭空捏造,或为恩为仇、或为秘笈宝藏、或为名为利,奋力厮杀,最终血流成河。这容易渲染一种暴力因素,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匡扶正义的“超人感”,这种意识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冲动行事,并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后果。
其次,我们的武侠小说受到传统武功观念的限制,越来越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神秘化,使武侠小说脱离实际,习练者难以达到小说中神乎其乎的境界,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很多武术爱好者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武术,比如他们会认为习武之人都应该能运用“轻功”飞檐走壁、来去无踪,但这是与真正的武术大相径庭的,武侠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为了追求效果而一味的夸大武术的作用,这误导了大多数对真正的武术并不了解的人群,尤其是外国人,这将会成为武术发展及推广过程中的一道门槛。
由此可见,武侠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武术的知名度,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小说这种文学作品只是武术的一种艺术化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武术。严格意义上讲,武侠小说既能推动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会受到武术发展的制约,另外,也会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若在宣扬武侠小说和影视武术作品的过程中不尊重武术自身的发展特点及演变规律,则有可能会影响和制约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1]张赣生.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J].河北大学学报,1987(4):38-45.
[2]田智祥.英雄传奇与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25-27.
[3]程大力.武侠小说:成人童话弱者文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1-2.
[4]白祖诗.谈谈现代武侠小说[J].昆明大学学报,2001(1):47-53.
[5]韦易.武侠文化与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10(11):17-19.
[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7]董志强.武侠小说的“成长”隐喻[J].当代文坛,1996(05):44-46.
[8]张从容.武侠之“武”的文化渊源与审美意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8-81.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ong Fu Novels and Wushu Development
Liu Rui Wang Guozhi
(School of P.E.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021, China)
Wush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a very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literary creation,especially with Kong Fu novel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Kong Fu novels and Wushu by means of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sums up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ong Fu novels,and points out that Wushu and Kong Fu novels is multi-levelly related,mutual exchanged and benefited. Wushu has provided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Kong Fu novels,and meanwhile Kong Fu novel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Wushu.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and Kong Fu novels aims at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two andproviding promotional force for their development in a deeper level.
Wushu Kong Fu novels Chivalry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5)09—0030—03
1.刘蕊(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研究与发展。
2.王国志(1975~),男,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发展研究、武术与艺术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