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中国要“以道莅天下”

2015-11-02 23:04李景源
江淮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

李景源

摘要: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传统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了“道”的概念,并建立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体系,此后,“道”就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动力。《老子》一书集中阐释了道与人这两种超越者的关系及其意义。在历史观上,人的价值选择在道的必然性范围内,因此,治理国家需要“以道莅天下”。在传统中国,君主无法真正做到自然无为,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由民本到民主、由参与式民主到群众路线的转变才真正实现了把为人民服务建立在尊重人民、信仰人民的历史观上,才能摆脱历史周期律困扰。

关键词:以道莅天下;优秀文化传统;超越者;价值选择;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005-004

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思想文化界十分关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关于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强调对优秀文化传统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论述,尤其是他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他从发展道路上思考文化问题时说: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在讲到国家治理体系时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要理解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道路和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就不能绕过老庄哲学。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有可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根据老庄的思想,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统一,两者要统一于道。法与德是行为规范,规范的背后是理念。俗话说,理念为体,规范为用。以道治国是理念,以道治国是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上位概念,以道治国应高于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下面就从历史观的角度对老子的“以道莅天下”的治国思想谈几点看法。

一、《老子》一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

在世界文明史上,老子是和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比肩的哲学家,《道德经》中蕴含着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世界治理问题的深邃智慧。他的“尊道贵德重和”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对儒家和道家有很中肯的评价。他认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属散文型的,平淡而崇高;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属诗歌和戏剧型的,浪漫而深刻。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旨趣是“爱智”,那么,中国哲学的志向是“闻道”,这是中西哲学的重要区别。老子的《道德经》是对道的赞美诗,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对中国的哲学、美学以及琴棋书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是道家文化首先在中国建立起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体系。张岱年先生指出,“认天为一切之最高主宰的概念,为老子所打破。老子年代本先于孟子,但孟子仍承受传统观念而修正发挥之,老子却作了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老子以为天并不是最根本的,尚有为天之根本者。……最根本的乃是道,道才是最先的”。“道”对中国哲学文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里引证金岳霖先生《论道》中的一段话,金岳霖说:“每一文化区有它底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二、《老子》一书集中阐述了两种

超越者之间的关系

超越性是指人和世界具有的超越他者、限制他者的属性。[1]世界上只有两种存在具有超越性,一个是世界本身及其规律,老子称之为道,另一个就是人。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以超验的形式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所谓道的超越性,是指道的客观性、自然性,道不是人所能够支配和改变的。它超越了人的主体性,对人的生存构成必然的、无法超越的限制。道虽然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但只有人才会对道的存在发出追问,道通过人的存在而达到自我醒悟。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它发生于人对世界的意义的探索。这种探索也包含着对道的意义的追问和思考。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悟道、得道、证道的行为。人的超越性在于,人虽然要依靠外部世界而生存,但他不是完全被动的,他的生存和生活是由他自己创造的,他的人生目标是自己选择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选择以因果律为基础但又超越了因果律。从哲学来说,超越者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存在,人与世界及道的关系是两种超越者的关系,因而构成哲学上的终极问题。《老子》一书的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论述这两个终极存在者的关系的著作,说《老子》一书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本体论哲学体系,是可信的。当然,这个本体论是关系本体论,即追问道与人的关系及其意义的理论,并不是单纯追问世界本原的理论。后者是科学问题,不是哲学问题。

三、人的价值选择内在于历史必然性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核心,从历史观的角度看,《老子》一书主要讲了一个关系,即历史规律性与人的价值选择的关系。如果人的价值选择是在必然性之外,人就可以任意选择;如果是在必然性之中,人只能去做有限的选择和适度的决断,即老子所说的要“以道制欲”。老子不仅对道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进行了全面的揭示,而且着重讲了要从历史必然性之中来寻找价值选择的根据。历史必然性不同于自然必然性,它是在人的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虽然也不能由人事先预制或随意取消,却也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孤立地存在。历史必然性是世代相续的人们活动之间的历史联系,是现实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活动中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之间的内在联系。[2]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目的作为理想的意图,在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的活动有两个尺度,一个是实践对象的物种尺度,一个是人的内在尺度。历史必然性作为现实性的展开,是世界的普遍尺度即“道”与人的价值尺度辩证、历史的统一过程。因此,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实践过程中构成历史发展因果链条中的必要因素。或者说,人的欲望是内在于历史必然性的东西。人们常说,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但仁与义无法概括出人的本质。人之道是实践之道、历史之道,是必然与自由统一之道。它告诉人们要自觉地把价值选择建立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老子揭示了支配人们行为的欲望背后还有一种力量,即作为历史必然性的“道”。道总是通过人的目的和欲望显现出来,

由此可以理解老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人们的欲望对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反复强调执政者的功业欲和贪欲对历史的影响。由于人的历史活动总是由目的直接驱使的,所以作为历史必然性的道的显现具有二重性,既可能从正面反映出来,即“知常曰明”,知常乃久,没身不殆;也可能从负面反映出来,即“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关键是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符合道,能否实现“以道制欲”。正因为如此,老子从“道常无为”的思想出发,对君主提出了“无为”的要求。道家对处理君主和百姓关系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儒家和法家的理想模式,即“无为而无不为”。在这个句式中包含了两个主体,从百姓主体的“无不为”角度对君主提出了“无为”的要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老子》的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针对的“无为”之为具有明确的指向,即君主的贪欲、轻举妄动、滋事扰民。四十六章说:“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甚至指责君主为“盗夸”(53章),告诫他们“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因为道性常存,物有常性,可因不可违,所以“无为”就是“无违”。违背了就会“不道早已”。

四、“以道莅天下”何所指

“道常无为”的道是指人间正道。在道家那里,天道与人道、事天与治人相通。道是万物之母,也是国家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保有国家的根本,才能长久。所以,老子讲道,归根到底是讲存亡之道。“国之母”具体指什么?四十九章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治人事天要以百姓的意愿为依归,顺遂吉凶皆取决于民心之向背,这就是老子所揭示的生死存亡之道。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执政者须臾不能离开的道体。老子不仅把民心向背作为天下兴亡的晴雨表,而且强调了民生的荣枯决定着民心的厚薄和向背,提出善为道者治国要“为腹不为目”,要知常、知止、知足、去甚、去奢、善啬、善俭,这样才能做到“以道莅天下”。老子在历史观上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揭示了决定民心向背的物质动因。例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75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77章)。很显然,就政府与百姓的关系而言,民生就是善为道者的枢轴,基本民生的托底保障是“爱民治国”的重中之重。

五、由民本到民主、由参与式民主到群众路线

道法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另一基本属性。有的学者把道的自然和无为视为道家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自然和无为也是处理君主和百姓关系的基本模式,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如何化解这种对抗性的矛盾是解答历史周期律的锁钥。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老子所设定的自然无为的治理秩序是很难实现的。对君主而言,是无法做到无己、无心的,幻想君主和百姓各任其事而又自担其责、两者相安无事,也只是道家的一厢情愿。自然和无为的模式回避了两个问题,一是民本和民主的关系问题,二是政府和民众的沟通问题,即行政管理权力与人民主权的接通问题。[3]

有人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思想。这种看法能否成立?从字面上看,民本与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最基本的方面都是指称民众与政权的关系,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从本质上看,两者在权力的来源、权力主体、权力与法制、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等方面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十分丰富,但为什么以“民本”为理念的执政者屡屡失败?为什么民本体制解决不了朝代更替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民本与君权是紧密联系的,民本体制以承认君主为权力的主体为前提,民本体制并没有把监督、罢免君主的权利赋予民众。民主思想主张主权在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民众的权力决定并高于执政者的权力,国家权力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当然,在西方式的民主政体下,仍然会发生民主形式被空转的问题,人民主权与行政权力的沟通问题仍然难以实现。(1)

在今天,要对老子的“以道莅天下”和“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实现从民本向民主的跨越,把西方的参与式民主进展到我们党提出的群众路线。《老子》一书对民本思想不仅作了理论上的论证,而且把这一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确肯定百姓是自为自化的主体。有的学者认为自然和无为包含着对专制制度的否定,因而包含着通向民主制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接续了“民本”的传统,并进而提出了与西方民主形式不同的群众路线。作为治国者的政府只有一种方式能够正当地以人民主权代表者的名义进行国家治理,即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行政权力重新接上人民主权。习近平多次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天职,“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是永恒的课题,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话告诉人们,为人民服务,同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是最大的德,是上德、玄德,但是,要使德服归于道,从历史观上来落实人生观和价值,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奠定在群众史观的基础上。真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把为人民服务建立在尊重人民、信仰人民的历史观之上。

注释:

(1)国外媒体指出,发生在美国的民众占领华尔街的集会表明,人们在美国民主模式之外采取行动,是因为民主在美国并没有真正运转,两个党派的领袖们只是在维护最富有人群的利益,民主只是政客手中的玩物。许多学者指出,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状况,正在使西方的民主变成名义上的民主,因为收入的高度集中与真正的民主无法相容。

参考文献:

[1]赵汀阳.中国哲学年鉴2012·超越者之间的存在论问题[M].北京:哲学研究杂志社,2012.

[2]刘奔.刘奔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1.

[3]吴冠军.“人民”的悖论:阿甘本问题与“群众路线”[J].学术月刊,2014,(10).

(责任编辑 吴 勇)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
走好群众路线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监督官员权力,群众路线是个“好帮手”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