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佺
老舍先生的《猫》(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句话就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其中的“古怪”一词被看成是文眼,教学中围绕这个词展开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古怪”本来是个贬义词,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色彩,应该说重新具有“丰富、有趣、奇特”的语境义。这样理解对吗?
应该说,这种观点许多教师认可。因为课文中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词句,但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情感倾向,如作者赞猫“有时候很乖”,夸猫捕鼠的时候“多么尽职”,还详细描摹猫的动作的“温柔可亲”和叫声的“丰富多腔”……可见作者是很喜欢猫的。这种把本来很喜欢的偏偏说成“古怪”的表达是一种“无理而妙”,也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中的“明贬实褒”是一脉相承的。
但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愿苟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猫》的原文情况。《猫》发表于1959年8月《新观察》第16期,题目虽然是《猫》,可目的是要借写猫来写那个大跃进时代的“亮点”——灭四害运动取得的“很大的成功”。文中有这样的表达:“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么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由此可见,老舍先生在《猫》中是无意于夸赞猫的。
其次,老舍先生对猫的一贯态度。舒乙先生在《我的父亲老舍》(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中,有以下这样一些关于老舍与猫的表述:“父亲喜欢狗,也喜欢猫。不过凡是谈到狗时,都很尊重;而谈到猫则常常是批评的”“父亲对猫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反正,绝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爱字去概括”“他很爱猫,但又深知猫的毛病,故而常常嘲笑它们”“猫的可爱而且可敬的时候,是它们蹲在老鼠洞旁屏息凝视的时候,还有母猫生了小猫之后。这些时候它们是很尽职的。糟糕的是,猫也有不怎么可人疼的天性。猫是反复无常的典型”“这就是说,猫是有复杂性格的小动物。……”(以上摘引自该书第244~248页)应该说,这些文字是舒乙先生认真研读其父亲作品中对猫的描写以及参照父亲生活而作出的一种真实又朴素的评价,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父亲作品中所写的猫的情况——用“古怪”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
在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表达习惯之后,我们再来看课文中老舍先生对猫的描写:“老实”与“贪玩”,“温柔可亲”与“一声也不出”,“什么都怕”与“勇猛”……他用这种对举的形式,正好符合人们对“古怪”的理解——性格怪异、很特别,让人难以捉摸。也就是说,老舍先生在《猫》中,是用“古怪”和“可爱”共同表现猫的性格的复杂性,而不是用“古怪”从另一面来表达“可爱”的,“古怪”就是古怪,是谈不上可爱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