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误区

2015-11-01 02:24刘吉才
新教师 2015年10期

刘吉才

说明文是实用文的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知识对于说明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当前的说明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知识化的倾向。也就是过于强调说明文教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掌握相关知识为主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学、记、用等训练,淡化了对语言的学习感悟,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其教学效率也是低下的,因此,急需转变观念,改进说明文教学,走出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误区。

一、内容选择:变梳理知识为关注语言

我们在日常集体备课时发现,许多教师在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时,常常将一篇语言生动、描写具体、妙趣横生的说明文,提炼成一个个高度浓缩的知识点,然后用填空的形式来引导感悟、检查效果。他们认为,这样能帮助学生找到“语用”的支点,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知识点去顺利地和课文、作者进行深入对话。这就是我们说的课文内容“知识化”。例如,一位教师解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把课文内容浓缩成了五副春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春联讲究对仗、抑扬顿挫的特点,把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蕴、美好的祝福全丢在了一边。再如,学《变色龙》,重在体会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的特点;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倾力了解音乐之都的四个方面;学《麋鹿》则集中探究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内容选择知识化,学生学习、运用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僵化的知识。

要走出说明文内容选择知识化的误区,就不能满足于了解说明的内容,要变梳理知识为关注语言。说明文虽然主要用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但说明的落脚点还是组成课文的一个个词句。就小学阶段的说明文教学而言,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准确仍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有经验的教师在解读说明文时,都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事物特点,习得表达方法。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为例。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能满足于了解说明的内容,局限在课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哪些景色、物产方面,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说明内容背后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既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又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如,从第二自然段的“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这句话,不仅可以了解海底声音的丰富多样,还感受到动物们的可爱、海底世界的奇妙。第三自然段的“有些贝类自己不能动……”从这句话中的“免费的长途旅行”,不仅可以了解贝类行动的特点,还体会到说明语言的形象、准确。关注这些语言,可以为学生找到一个个对话的立足点、发展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习得表达方法,提高“语用”能力,最大程度发挥教材应有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变了解知识为揣摩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反思多数教师的说明文教学,普遍偏重于说明对象内容层面的了解,对表达方法的揣摩却很少。如果说理解内容是理解作者“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急需强化的一个方面。

要走出说明文教学过程知识化的误区,就要从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入手,通过品析词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表达方式,变了解知识为揣摩表达。不仅要了解说明文写了什么,知意思、悟情感,更要从揣摩表达的角度深入解读教材:作者是怎样进行介绍的?引导学生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中,体会结构的完整、顺序的巧妙、方法的贴切、语言的准确,从而逐步学会表达运用。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为例。一位教师第一次执教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课文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的知识上面,着重了解课文内容,设计了如下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探究。

在教后评议时,大家都认为,“说了什么”内容浅显,大多数学生一读就可以了解,应该把重点放在“怎么说”上面。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第二次执教时,教者调整了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重点关注构段方式和说明方法。在揣摩构段方式方面,教者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儿看出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帮助学生体会总分句式在表达方面的作用。在揣摩说明方法方面,从“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从“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体会列数字说明的客观,从“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体会作比较说明的准确。

当然,不同的学段说明文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和高年级揣摩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相比,中年级应重在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现代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落脚点放在品析词句上面,做到既关注知识,又揣摩表达。如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相关词语具体体会互联网的“大”:从“巨型”“团团包住”体会这张网的纵横交错、巨大无比,从“无数条”“亿万台”体会这张网的数量很多、体量庞大,从“只要……就……”“不仅……还……”体会这张网获取信息的快捷、方便。这样,以关键词句为切入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表达的准确精当,帮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逐步学会准确表达。

三、练习设计:变只重知识为内化方法

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练习,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换句话说,只有提高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说明文练习时,关注的往往就是课文内容中的知识点,因为这样教者好命题,学生易答题。这就是常见的课堂练习知识化。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时,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课文主要从    、    、    这几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特点。其中,兵马俑的类型主要介绍了    、    、     、     、

。”这是典型的内容回顾型练习,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完成这样的课堂练习,学生需要的是对课文内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至于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语言表达的精当巧妙,统统丢在一边。长此以往,将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弱化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形成对课文、教师乃至教辅资料的依赖,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成为新一代的“书呆子”。

要走出说明文练习设计知识化的误区,一定要立足课文,内化表达方法。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诸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方法。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知识的运用,更关注表达方法的内化,引导学生把着力点放在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揣摩、运用上面,实现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像上例,学生在学习《秦兵马俑》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表达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可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运用总分构段方式,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处建筑设施,如运动场、报告厅、展览馆等。由于学生在课上已经初步学会了基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运用起来也就轻车熟路了。同时,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帮助学生开启了思维的闸门。学生很快找到练笔的切入口,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这样的设计,既立足课文,学生有例可循,又内化方法,实现迁移运用,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当然,说明文教学需要涉及知识,相关知识本身就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不能走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路,要辩证处理好教学相关知识与以文为例学好语言、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关系。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运用,就一定能走出当前说明文教学知识化的误区,实现语文课堂真正的回归。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