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飞
【摘 要】体育教育训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经过多方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较为盲目、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等问题,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从保持体育训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加强体育训练学科的外部综合、增强体育训练学科的内部综合、为竞技体育提供服务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關键词】体育教育训练 发展趋势 相对独立性 竞技体育
体育教育训练是一门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体育学科,它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方法和原理,并为体育运动训练与教学提供科学指导。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自建立至今,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体育教育人才。在当今社会,该学科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人才和高素质运动训练人才的任务,在体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要革新我国的体育教学,增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促进全民运动的开展,就必须不断探究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持续发展。
一、保持体育训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需求决定着每门学科的发展走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体系,还要注意保持相对独立性。这是由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建立时间尚短,许多学科内容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因此,若其在发展过程中不保持独立性,并凸显自己的学科特色,那么很容易被其他学科同化或者蚕食。而若要保持体育训练学科的独立性,就必须立足于该学科特有的体力运动形式上,以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确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主体地位,使其他学科知识为其服务,在学科交叉中把握尺度和原则。
二、加强体育训练学科的内部综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原本就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且依据体育运动的发展走向和时代需求,体育教学训练学科若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内部综合。在我国当今社会,休闲体育已经成为大众运动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身体健康和精神享受也更加关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休闲体育逐渐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普及。不同于竞技体育,休闲体育主要是为了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情趣。高尔夫、户外运动、网球、瑜伽等休闲体育以往常被认为是“贵族运动”,现在已经逐渐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可见,休闲体育势必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必须融入休闲体育的元素,将休闲体育纳入学科体系。这一方面可以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优秀的休闲体育人才。目前,华南师范大学与武汉体育学院就已经将建立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硕博士点,并有机融入了休闲体育的内容,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完善体育教育训练的学科体系。
三、加强体育训练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综合融入了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就是因为与其他学科不断综合交叉,合理汲取其他学科的精髓,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快速发展,在体育领域中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体育教育学受其他学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例如,工程力学可以有效帮助残疾人运动员的辅助器材支撑;心理学则影响着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医学与生物化学则可以为反兴奋剂领域提供支持;社会学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教育学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革新和发展;法学可以保障比赛公平及运动员权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若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就必须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元素,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四、为竞技体育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在重新审视运动员培养机制,努力为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培养人才。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的许多体育学科都要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这就促使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服务功能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中,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体育教学训练人员、体育教师、教练员。但随着高校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目标的确立,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必将辅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科培养目标也不再是单一地培养体育教学人才,而是为竞技体育提供科技支撑。若要实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顺利转变,就必须为提升运动员水平提供充足的科研支持,从而促使体育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运动成绩,走产研结合的新型发展道路。此外,体育教育训练学科还应运用自身特有的综合性,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教育,促使运动员在该学科的学习中不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专业运动技能,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仰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趋势展望 [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03).
[3]谭广,马卫平.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特色分析 [J].体育文化导刊,2009(01).
[4]王晓东.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5]高松山,张文普.对我国本科体育院校布局与体育专业规模的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