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海, 陈金华, 王晓峰, 闫红野
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建立介入中心手术管理模式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和研究[1]。我院2010年建立起综合性介入手术平台,统一管理医院所有介入手术,涵盖了设备维护、手术安排、技护配合、耗材管理等相关工作[2]。由于各类手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3-4],为介入中心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主要体现在:①手术时间不确定,接台手术无法准确预约[5],手术医师只能被动等待接台通知,手术节奏拖沓,手术台闲置,空台等待时间长,医技护和患者的满意度低。②临时增加或取消的手术较多,手术变更率较高,影响手术的统筹安排。③技护术中配合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业务能力提高缓慢。为了改善介入中心管理质量,我们通过记录单的数据,持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09年,介入中心设计应用了技护一体化的介入手术记录单,由技师和护士共同记录介入手术过程[6],经过逐步改进,增加了手术占台时间、属性、肾功能评测等多项内容,从简单的手术过程记录发展到集手术过程各时间节点、辐射剂量、术中用药、手术间空台等待时间、手术性质、设备状态评估、药品准备、病历完整程度、患者肾功能评估,追踪对比剂肾病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介入手术记录单(表1),为介入手术的安全、规范、高效、人员管理提供了依据。
表1 介入手术记录单
计算和统计从2013年3—12月各临床科室各类手术的平均时间(表2),使用手术平均时长作为手术预约的参考。实际接台时间在预约时间正负10 min内,我们认为该预约准确,实际接台时间在此范围外为预约失误,调查医师和患者对该预约方式的满意程度。
表2 平均手术时间与预约参考时间
设计出手术室空台等待原因分析表,记录下产生手术间空台等待的时间和台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每月向临床科室主任和手术医师反馈,作好持续改进,减少2台手术之间的手术室闲置空台等待时间,调查介入技护人员对改进效果的满意度。
统计临床科室手术属性标记为平增和取消的手术台次,计算出预约手术变更率(增加+取消/当月总台数),分析手术变更的原因,向临床科室的主任和手术医师通报,要求相关医师严格做好择期手术的预约申请。
以平均手术时间为参考预约介入手术后,随机抽查2014年1—6月预约手术的接台准确度(表3)。该预约方式方便了患者的准备和手术医师的时间安排,手术计划性更强,调查反馈患者满意度达到85%,医师满意度达到93%。
表3 手术预约准确率
应用手术室空台等待原因分析表后,介入中心针对问题和人员提出改进的措施,对于原因和责任人员准确记录,改进流程和方法,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请科室主任协同监管手术指征,手术间空台等待时间从 1 566 min/月减少到 753 min/月(T=11.92,P<0.05),台次从 87 台/月减少到 61 台/月(χ2=153.3,P<0.05),介入技师、护士对手术效率提高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9%。
手术变更率从11.2%(52/461)降低到9.3%(48/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P<0.05),手术随意增加和取消情况有所减少,手术申请更加严谨准确,介入中心的手术安排和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有序,手术间设备利用率更高,手术接台更加连续紧凑,医技护人员的加班时间减少。
介入手术记录单包含了大量的介入手术信息,我们分析这些信息为介入中心的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手术医师反映由于介入手术的接台时间不确定,只能被动等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介入中心统计各科室的平均手术时间,以此为依据,预约接台手术的具体时间,使医师在术前准备,接送患者方面有条不紊,从应用效果来看,准确率接近73%,改变了手术接台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手术医师提前协调处理好临床工作和手术,保证了手术的准确开始。对于有手术间空台等待的手术,我们分析原因,从介入中心和临床科室两方面协调合力改进,减少了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手术的效率,间接减少了医技护人员的加班时间,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手术医师、介入技护人员、患者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
介入中心对次日的手术做好预约,通知手术医师接台时间,保证手术的有序进行。如果在手术当日临时增加或取消手术,会引起后续手术时间、台次的变更,手术预约安排工作可能进入推倒重置的状态。为了统计手术变更率,我们增加了手术属性记录,标记出临时增加的手术,再合并取消的手术,计算出每个科室每月手术的变更率,分析变更原因,汇总后向科室主任和手术医师反馈,和临床科室取得沟通,督促医师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保证手术预约的合理和准确,减少手术预约安排中可控因素的影响[7]。经过规范管理和与临床沟通的加强,介入手术预约更加规范严谨,手术增加和取消的台数明显减少,全院介入手术基本做到有序进行,手术变更对介入中心的手术管理影响大为降低。
介入手术记录单,将技护人员与手术医师结合成了一个手术团队,术中技师护士紧密结合在手术操作过程之中,医师可以通过记录单,回顾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手术细节,技师全程观察、记录手术过程,提醒医师术中出现的问题,两者既是合作,也是监督。介入手术记录单促使医技护在手术中既各司其职又协调合作,提高了手术操作的规范和安全[8],保证了影像质量[9],在完成记录单的过程中,技师护士逐步熟悉了手术的操作流程和要点,为提高手术记录单质量,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手术相关知识,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高[10]。
介入手术需要多学科、多科室、多技术专业的共同参与[11-12],介入中心的统筹管理是介入手术安全、科学、合理进行的关键之一,设计应用介入手术记录单,为综合性介入中心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13],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应用。
[1] Laerum F,Borchgrevink HM,Fosse E,etal.The new interventional centre-a multidisciplinary R&D clinic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minimal access surgery[J].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1998,57:29-34.
[2] 李 雪,陈金华,卢 容,等.综合放射介入手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 1042-1045.
[3] Powerski MJ,Scheurig-Münkler C,Banzer J,et al.Clinical practice in radioembolization of hepatic malignancies:a survey among interventional centers in Europe[J].Eur J Radiol,2012,81:e804-e811.
[4] Yim NY,Kim YT,Kim HO,et al.Role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trauma care:retrospective study from single trauma center experience[J].Am J Emer Med,2014,32:1315-1318.
[5] 张红梅,赵文利.介入手术室实行中心管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121-122.
[6] 李 雪,陈金华,李 君.综合性介入手术记录单的设计及应用效果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741-744.
[7] 马金红,董 华,李爱民.医院停手术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2013,17:52-53.
[8] 王 琳,刘志强,张 晶.DSA技师的职业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09,7:39-40.
[9] 袁 武,熊萍香,杨 武,等.DSA影像质量控制的探讨[J].江西医药,2012,47:627-629.
[10]张春阳.介入放射科医疗风险的防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 17: 507-509.
[11] Webster VJ,Stewart R,Stewart P.A surve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obstetric haemorrh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J].Int J Obst Anesth,2010,19:278-281.
[12] Joffre F,Bartoli JM.Federation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FRI) of the SFR.The pressing need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centers[J].Diagn Interv Imag,2013,94:819-821.
[13] 李 雪,陈金华,张伟国,等.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规范化护理管理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8: 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