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要专注
在工业经济时代,成功往往会自我设限,遵循的是回报递减原理;而在网络经济中,成功是自我增强的,它遵循的是回报递增原理。
美国互联网理论家凯文·凯利创造了“技术元素”一词,认为技术是“世间至强之力”。我是工程师出身,特别专注于技术,腾讯也是技术驱动的企业。
在人脸识别领域,腾讯技术团队今年就在国际权威的人脸识别数据库LFW上名列前茅。我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警醒,并在全球范围内追踪最前沿的技术,因为每时每刻都有新技术出现。但技术并非终极追求。从第一个产品QQ,到现在腾讯平台上大量的产品,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一直是腾讯的重中之重,但用户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如果不能主动进入时代洪流,公司就会很被动。如何及时、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并融入技术创新,是我们的工作,也是腾讯目前最重要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短短几年间,互联网迅速由PC端转向移动端,我们也提早做了准备,配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实现转移。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有序地融合在一起,结合愈发紧密。
互联网开始与各个传统行业连接起来,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它还跟医疗、教育、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和家政服务,甚至环保等等连接起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原有传统行业起到了很大的升级换代作用。我们想做(互联网的)最底层,同时与传统行业合作,让传统行业在其上搭建自己的行业应用,这里面的空间是无穷的,也是我们做不了的。每一行都很深,需要各行各业都动起来、都用起来,才能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威力。在这个基础之上,互联网将更大范围连接用户更深层的智能化、社交化需求,在PC端、移动端和多终端,腾讯都能成为一个互联网连接器,一端连接合作伙伴,一端连接海量用户,共同打造一个健康活跃的互联网生态。
腾讯是做社交网络发展起来的。QQ是首个产品,这个产品诞生之初,我们也不清楚商业模式是什么,但现在QQ已成为腾讯的社交基础之一,其上也发展出丰富的增值服务。
微信诞生于4年多以前,当时我们意识到移动化的大潮,决定打造纯移动的社交工具。为了引入竞争压力,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在研发类似产品,最后微信脱颖而出。它目前也有超过6亿的月活跃账户数。
移动互联网是真正的互联网,用户将不再有“在线”和“离线”之别,能随时在线。获益于此,腾讯得以连接人、连接服务和连接设备。我们最擅长的事情是做连接,QQ和微信是最重要的两个连接器,虽然定位不同,但承载的连接战略将一如既往。
QQ风格活泼,个性化和娱乐功能丰富,目标受众是年轻用户,而微信主要面向白领用户。基于不同的定位,两者连接的商户、服务略有差异,但对腾讯而言,它们共同覆盖了不同年龄、地域和喜好的用户,并将他们与服务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
这将带来裂变效应。梅特卡夫定律认为,当Windows用户以算数级数增长时,它的价值会以指数级增加。这句话放到网络时代,那就是“网络价值的总和会随着网络用户数以平方的速度增长”。社交网络的奥秘在于N平方,当你拥有N个客户时,就会有N的平方个关系,每加入一个新的客户,就增加了2N+1个关系。而且N的平方还低估了网络成长的总价值,因为还存在三方、四方以及多方的连接机会。通俗点讲,这也就是QQ和微信中的“群”——社交网络在突破临界点时,两者叠加会产生几何级效应。
在工业经济时代,成功往往会自我设限,遵循的是回报递减原理;而在网络经济中,成功是自我增强的,它遵循的是回报递增原理。
马化腾腾讯集团董事会主席
我一直比较内向低调,主要精力放在产品创新方面。我的风格是:要务实和专注,永葆激情,求知若渴;要快速思考,坚定执行;要关注战略、速度与细节,亲力亲为。腾讯创始人及过半数员工都是技术背景,崇尚实干文化,往往以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这也是公司DNA。目前公司高管有15人,在各自领域都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并领导各业务的发展战略及团队管理。对于公司的日常运营以至企业传承,腾讯有一套全面的机制,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来源于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和对产品的不断打磨。平时我花大量时间使用我们的产品,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把握产品走向和用户体验,找出不足,迭代完善。我自己一直坚持这么做,身体力行感染和带动他人。
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但用最笨的方法往往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似很朴素,但行之极难。
产品体验和用户需求因时而变,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努力发掘用户深层次且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迭代改进,如此才能实现更好的产品体验。
做好一款产品并不太难,难的是如何让它持续地运营下去,如何移植一款产品的成功基因,从而复制创造一系列的成功产品,这难上加难。最简单的东西恰恰是做起来最难的事情——人性对工具的要求就是清晰、简单、自然和好用。
产品创新和企业管理要妥协宽容,要张弛有度。在腾讯内部,我倡导“灰度法则”的管理,它具体包括7个维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和进化度。
好产品不需要所谓特别厉害的设计,因为自我感觉特别好的人就会故意搞一些体现自己厉害,但用户完全不需要的东西,这往往是舍本逐末了。在实践中,很多人不知道产品和业务的前期启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几乎没有见过历史上一直不行、一直不行到最后突然间行的产品。你的转速要超过别人,如果是精品,最后加东西才有可能是正面的,否则转速低之后再加东西永远是拖累——这就是我的反思。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里,必须主动求变,站在行业趋势前沿,洞察用户需求,专注创新研发。要让团队有凝聚力和共识,主动变化往往会好过一成不变、束手无策。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或者不去想。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用户没兴趣了,都会很快被淘汰,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令人兴奋的变化。例如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在多个行业,包括医疗、交通、家政和餐饮等等,两者的结合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是我们觉得特别能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地方。
我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方式,而专注、开放的心态是成功的必需特质。一家公司的成功永远不只是钱或资源够不够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团队精神。尤其是将帅相当重要,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危机感。
资源只是加法,产品力才是王道。10个都弱不如1个很强。否则一堆做不起来的产品,只能减分、分散精力。行动要专注,做不好就要砍掉,关停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