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亚东 刘书红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河南舞阳462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尹亚东刘书红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河南舞阳4624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肾病共96例,其中治疗组44例,使用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中医药治疗。对照组52例,使用西医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24周)随访6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31.82%,总有效率95.45%,均高于对照组的13.46%、78.85%(P<0.05)。治疗12个月(48周)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79.55%,总有效率97.73%,复发率5.71%均优于对照组的40.38%、80.77%、28.57%(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西医药常规治疗,且远期疗效巩固复发率低,未发现中药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西医药肾病综合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培补肾精
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蛋白丢失,从而出现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的认识在现代医学比较统一。治疗也有定规可循[1]。在中医学则见仁见智,辨证分型比较纷繁而不易掌握[2]。笔者根据家学渊源及自己的理解认识,总结出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纯中药治疗NS,相对易掌握且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学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草案)》[3]和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纪要”[4]制订标准,结合基层医院实际,参考尿常规尿蛋白半定量及尿蛋白定量转换关系[5],制订如下:尿蛋白(+++)或以上,或大于3.5 g/d;血浆蛋白低于30 g/L;水肿;高脂血症。其中,前两项为诊断肾病综合征必须具备的条件。排除标准:过敏性紫癜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性肾病;治疗中断者;孕妇;未按规定用药者;失访、无法随访判断疗效或因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2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患者96例。为利于治疗、统计、分析、随访,年龄过小(小于5岁)以及年龄过大(大于70岁)均不纳入观察。其中门诊患者27例,住院患者69例,住院患者出院后均转门诊治疗。西医药治疗1年后,转中西医结合组治疗17例。治疗组44例,男性23例,女性21例;5~14岁3例,15~60岁34例,61~70岁7例。对照组52例,男性23例,女性29例;5~14岁7例,15~60岁37例,61~70岁8例。两组资料属正态分布,性别与年龄分段的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治疗组如未经西药治疗,则单纯服用自拟方中药治疗;如为西医药经治病例,则激素保持原量继续服用。同时加用自拟方中药。西医药经治病例,自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治疗之始,西医药除激素暂维持原量外均尽快停用;服药至尿蛋白转阴即开始减激素,每周5 mg。如复查尿蛋白无反复,则连续每周减量5 mg;如尿蛋白有反复,则暂停减量但勿需加量,至尿蛋白重新转阴后,继续每周减量5 mg,直至停用。自拟方:金银花20 g,连翘20 g,黄芩10 g,生地黄10 g,石膏10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枸杞15 g,山茱萸肉15 g,菟丝子20 g,沙苑子20 g,桃仁15 g,红花15 g,丹参30 g,川芎30 g,党参20 g,黄芪20 g,茯苓30 g,甘草5 g。头煎加水800 mL,煎煮30 min,取汁400 mL;二煎加水600 mL,煎煮30 min,取汁300 mL。两煎相混,分早晚2次温服。内热不甚者生地黄、石膏、黄芩均随证减量,如内热炽盛则加大此类药物用量;未经西药治疗病例及尿蛋白(++)以上者加麻黄3 g;脾虚纳差加砂仁12 g;腹胀加木香12 g;服药后腹泻加肉桂2 g。儿童根据年龄、体质适当减小药物用量。对照组采用西医药标准化治疗。成人主要使用强的松[1],起始足量,1 mg/(kg·d),口服,每日1次,共8周,必要时可延至12周。减量要缓慢,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量10%,减至20 mg/d左右易反复,减量应更缓慢。维持治疗,以小剂量(10 mg/d)再维持半年左右。激素依赖型或激素抵抗型患者,可加用环磷酰胺(200 mg,隔日静滴,累积达6~8 g后停药)或环孢素。儿童主要采用中长程疗法[6],中程疗法:强的松2 mg/(kg·d),口服,每日1次,共4周,若尿蛋白转阴,巩固2周方始减量,改为隔日2 mg/(kg·d)口服,每日1次;继服4周,以后每2~4周减量2.5~5 mg,停药必须达6月。长程疗法:治疗尿蛋白未转阴可继续服至尿蛋白转阴后2周,一般不超过8周,以后改为隔日2 mg/(kg·d)口服,每日1次,继续服药4周,以后每2~4周减量1次,直至停药,疗程9个月。治疗结果的资料总结和统计分析分6月(24周)和12月(48周)两个时间段,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
1.4疗效标准依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草案)》[3]和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纪要》[4]所制订标准,结合基层医院实际,参考尿蛋白半定量以及定量检查的转换关系[5],制订疗效分级标准如下。临床痊愈:多次测定尿常规尿蛋白阴性或<0.3 g/24 h,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肾病综合征表现完全消除,随访6个月以上病情无反复。显著缓解:治疗前后尿常规测定尿蛋白下降++(含++)或以上,或<1 g/24 h,白蛋白显著改善,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治疗前后尿常规测定尿蛋白下降+或+-,或<3 g/24 h,或血浆白蛋白有改善,肾功能有好转。无效:各项症状治疗前后无改变。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6个月(24周)随访6个月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疗6个月(24周)随访6个月后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因为例数不符合统计学要求未做比较。临床痊愈在治疗组14例中,11例为未经西医药治疗病例,全部在12周内尿蛋白转阴,加上12周善后治疗,均24周内临床治愈停药,仅2例为西医药经治患者,复发1例亦为西医药经治患者;对照组临床痊愈中,6例为儿童患者,仅1例为成年患者。说明未经西医药尤其激素治疗的患者以及儿童,半年治愈的可能性更高。
表1 两组治疗6个月(24周)随访6个月疗效比较(n)
2.2两组治疗12个月(48周)随访6个月以上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治疗12个月(48周)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组病例中未经西医药治疗而单纯中药治疗11例患者,包括激素彻底停用、尿蛋白完全消失以后中药巩固治疗12周在内,20周痊愈停药1例。22周以内痊愈停药6例。24周以内痊愈停药4例。平均疗程22.55周;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
表2 两组治疗12个月(48周)随访6个月以上疗效比较(n)
2.3不良反应对照组多见激素不良反应,如满月脸、水牛背、毛发增生等,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现。治疗组加服中药以后,西医药经治病例未见新增药物不良反应,单纯中药治疗患者,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西医学对肾病综合征(以下称肾病)的病理机制也没有完全判明,一般的认识,大量蛋白尿是因为肾小球的毛细血小管壁电荷屏障以及筛屏障(基膜)的一项或同时破坏所导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被破坏,血浆蛋白大量漏出于尿中并丢失,表现出肾病一系列症状[1]。治疗方面,除了利尿消肿减少尿蛋白的对症治疗外,主要治疗方法为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常用药物即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初始论治效果较佳,但随着病程推进,激素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的显现,尤其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会导致感染的重复发生,不但可能危及生命,最直接会导致激素减量过程不可预知的延长。
中医学没有肾病综合征的病名,从肾病综合征初起看,和“风水证”类似,而随病程发展,则和“水肿”的描述最为贴近。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里,对水肿都有很详尽的描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则将水肿二分为阴水、阳水,使辨证论治更加有规可循。明代张景岳指出,水肿治疗应从肺(宣发肃降)、脾(运化水湿)、肾(温煦气化)三藏入手,后世基本以此为证治之宗。
中医药在NS治疗上,阳水辨证分为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各型,分别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湿、健脾通阳、分利湿热之法。阴水辨证分为脾阳虚衰、肾阳衰微各型,分别以温运脾阳、温肾助阳立法[2]。查阅当代相关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NS的探索虽很多,但多在治疗层面,即标准化西医药治疗加传统中医药治疗。此种结合最容易做到,但也是肤浅、机械的。虽如此,比单纯西医药治疗效果仍然优越。和机械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治疗肾病,在临床治愈率、有效率以及复发率方面,有明显优势。笔者总结了中西医结合“肾病三法”: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培补肾精。“肾病三法”中“三法”并行并重为有机整体,且根据辨证辨病变化以及治疗进程有所侧重[7-11]。
另外我们认为,本研究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受制于基层医院病源限制,样本不足,诸如是否难治性病例、病理分型等,均不能细分,统计误差不可避免。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继续积累、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完善疗效和统计结果;二是受制于基层医院条件限制,除上级医院回流病例,大部分没有肾穿刺活检支持的肾病病理分型。且从预研究至今,我院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一直未开展,而只能以尿常规代替。诊断及尿蛋白半定量检测的不够精细,无疑会降低课题结论说服力。所以在以后实践中需加大此方面关注力度,力求诊断更清楚、检验更准确。
[河南省漯河市201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2014-1-20)]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3-522.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240-245.
[3]中华中医药学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草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10.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5]张绍林.临床检验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236.
[6]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30.
[7]尹亚东,刘书红.“肾病三法”刍议-中西医结合认证治疗肾病综合征体会[J].光明中医,2012,27(12):2396-2397.
[8]尹亚东,刘书红.自拟方治疗肾病综合征28例[J].光明中医,2013,28(1):98-99.
[9]尹亚东.高脂血症宜从痰瘀论治[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1):250.
[10]刘书红,尹亚东.金银花止血作用辨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65-666.
[11]张瑞平,黄超平,尹亚东,等.从肾病治疗看中西医结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467-468.
R692
B
1004-745X(2015)09-162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9.042
201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