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本期,让我们走进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看看他们的兴趣校本课程。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既能挖掘和展现学校已有文化,也能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兴趣校本课程是有着鲁巷实验小学特色的课程,自“八五”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兴趣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兴趣教育已经成了学校的特色,融入了学校文化。
一、兴趣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在“基于兴趣,发展兴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兴趣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经历了二十余年。
“九五”“十五”时期,是兴趣教育研究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兴趣小组活动或兴趣班,如课后兴趣班、兴趣小组;“午间俱乐部”大转盘;校园艺术节等,专注于学生兴趣的激发,特长的训练,而缺乏课程的规划和整体设计。“十一五”期间,从“兴趣课堂”到“兴趣课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兴趣校本课程体系渐趋完善,并列入学校课程安排之中。进入“十二五”时期,学校进一步思考和构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宽自主设计、开发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以“兴趣文化”为内核和价值定位,在开发与实施中感受兴趣文化、体验兴趣文化、传承兴趣文化、创新兴趣文化,使兴趣校本课程成为兴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兴趣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兴趣课程观
兴趣课程观是以儿童兴趣为取向,选择和组织课程教材的思想观点,它是西方近现代儿童中心理论和兴趣学说在课程领域中的反映和运用。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不是坐在书桌前学习,而是参加各种活动。因此在学校的兴趣教育课程体系中,活动类兴趣课程占据主导地位。非活动类的兴趣课程,也是基于学生兴趣开发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还认为每个人的智力优势与结构不同。真正好的教育,是适应每个人智力优势的教育。从兴趣的角度看,如果某个人具有某种智能优势,他就对该智力对应的活动感兴趣;如果他不具备某种智力优势,那他对该智力对应的活动就不感兴趣。
(三)个性化教育思潮
个性化教育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教育个性化思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学校教育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如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刻板划一性,突出了标准的统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过分重视服从而忽视了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让学生机械地熟记知识而忽略个性发展等。它造成了对个性的压制、奴役和异化。
个性化教育思潮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适应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国家课程,关注的是共性。而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必然要靠校本课程,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
三、兴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兴趣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即按兴趣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1.开发出完整的兴趣校本课程,包括兴趣必修课、兴趣选修课、兴趣学科课程、兴趣活动课程;
2.系统规划每一门兴趣校本课程,使每一门兴趣校本课程自成一个体系,以保持课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3.充分发挥每一门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主题教材进行优化、取舍、补充,达到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重组。
四、兴趣校本课程的体系
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将课程分为三大块: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兴趣校本课程)。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兴趣校本课程体系:兴趣必修课程和兴趣选修课程,每一类下面再分若干小类。具体如下:
(一)兴趣必修课程
1.兴趣活动
(1) 彩色旅程系列:周一红色驿站、周二蓝色快车、周三金色港湾、周四橙色频道、周五绿色家园;(利用每天晨会和夕会时间开展)
(2) 主题教育系列:爱、善、责、志;(利用每周班队会时间开展)
(3) 缤纷节日系列:一月科技节、二月民俗节、三月环保节、四月体育节、五月文学节、六月艺术节、七月安全节、八月旅游节、九月感恩节、十月游戏节、十一月读书节、十二月吉尼斯;(每月一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4)彩色假日系列。(每年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2.兴趣学科
(1)文学类:诵经典、品华章;(每日朝读时间)
(2)数学类:新思维;(校本课程时间)
(3)英语类:快乐ABC。(早自习)
(二)兴趣选修课程
1.兴趣新班(以年级为单位,班级自选)
(1)语言类:墨香书韵、畅想书屋、百灵主持、诗情词意、文美句佳、课本剧场、点字成金、缤纷英语、成语故事;
(2)数学类:数学王国、玩转魔方、百变魔尺、魔算24、数独魔阵、堆沙成塔、破阵解锁、五子对垒、魔力七巧板;
(3)综合类:创意报贴、校园管家、生活妙招、奇思妙想(发明)、妙乐纸杯、千丝万缕(编织)
(4)创意类:梦想课程
2.兴趣王国(以校级社团为单位,个人自选)
(1)艺术类:美术类如童心童画(低年级)、妙手丹青,手工类如神奇纸塑、纸帕妙语、乐意陶吧,声乐类如童声唱响,器乐类如灵动指尖、鼓乐交响,舞蹈类如炫舞空间等:
(2)信息类:LOGO大师、动漫世界、网虫空间、童稚博客;
(3)科技类:城市梦想、极速狂飙、扬帆远航、无线猎狐、冲上云霄;
(4)体育类:田径类如跑了跑乐、绳彩飞扬、毽步如飞、舞动青春,球类如绿荫追风、空中飞翔、羽众同乐、篮球宝贝等。
五、兴趣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校本课程自主化
组织到位:学校规定每周一、二的兴趣活动时间为兴趣新班活动时间;每周三的兴趣活动为兴趣王国活动时间;每周五班队会开设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做到“三有”:有研究主题、有研究内容、有检查记录。
全校160多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特长,经过自主申报和学校审核,参与到兴趣校本课程的各项研究和实践中。
(二)研究内容系列化
结合研究主题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低、中、高年级设计同类型但不同目标的课程,争取逐步形成某一内容的系列课程。
(三)课程形式多样化
结合兴趣德育、兴趣活动等课程的不同特点,课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活动呈现的形式也丰富多彩。
(四)教研训一体化
研究校本课程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和开发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师生调研、专家指引、团队碰撞(以学科为单位)、自主研发(以年级为阵地)、整理初稿、课堂实践、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研究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今天的成果。
六、兴趣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一)兴趣校本课程的效果
1.学生的变化
在学科领域,兴趣课堂氛围的营造和主体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发展;兴趣德育系列课程以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为基础,坚持德育的活动化、儿童化、趣味化的“三化”原则,让学生“以知生趣,提高道德认识——以情怡趣,陶冶道德情感——以持(内化)趋趣,锻炼道德意志——以行扬趣,培养道德行为”;在自主开发课程中教师以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搜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项目,提炼教学主题,制订教学计划,创编校本教材,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了学生兴趣发展。
2.教师的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广大教师团队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激发了教师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加大了教师的学习力。教师的兴趣带动了学生的兴趣,每次大型活动展示,所洋溢的师生才能,让教师看到了劳动价值,成就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学校的变化
从兴趣课堂——兴趣课程——兴趣文化,鲁巷实验小学的兴趣品牌特色不断鲜明,办学内涵不断丰盈,师生成长更具个性化。
(二)兴趣校本课程的反思
我们要拓宽课程优化途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要大胆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兴趣教育理念,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分析,针对现行教材和各种资源,进行取舍、优化、重组、补充,实行课程内容的重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