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燕冯素英姜祎群
肉芽肿性口周皮炎1例
曹 燕1冯素英2姜祎群2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面部红斑、丘疹2年。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红斑、丘疹,逐渐增多,无明显瘙痒,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痤疮、面部皮炎”,外用“维A酸乳膏及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未见好转,且出现皮肤干燥,局部发红,随即停药。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无特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口周、颊部、下颌见红斑,其上见直径1~3 mm的淡红色丘疹,毛细血管扩张不明显,无脱屑(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胆固醇正常;心电图正常;B超: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占位;X线检查:心肺膈无异常。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毛囊周围见多个上皮样细胞团块,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境界较清楚(图2)。
图1 口周、颊部、下颌见红斑,其上见直径1~3mm的红色丘疹
图2 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毛囊周围见上皮样细胞团块,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HE,×40)
诊断:肉芽肿性口周皮炎。
治疗:给予1%吡美莫司乳膏外用,维生素E乳膏外用保护皮肤,口服四环素0.25,日3次。1个月后,患者红斑、丘疹大部分消退。现已停药,皮疹未见复发。
讨论 肉芽肿性口周皮炎(Granulomatous Periorificial dermatitis,GPD)于1970年由Granotti报道,好发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有报道发病与接触甲醛、化妆品等有关,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重本病。GPD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直径1~3 mm肤色、淡红色、淡黄色圆顶状丘疹,无毛细血管扩张,不脱屑。一般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特征性改变为皮肤真皮和毛囊周围可见中等量的一般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并有毛囊周围上皮样肉芽肿,1需与肉芽肿性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2、结节病、萎缩性毛周角化相鉴别。本例患者30岁,根据疾病的好发年龄、部位尤其要与口周皮炎及肉芽肿性酒渣鼻鉴别,口周皮炎发生在口周皮肤,也可累及颏、鼻唇沟、鼻等处,皮损为分散的1~2 mm丘疹、丘疱疹,有脱屑,基底红或融合成片,可能与长期外用含氟的糖皮质激素有关;肉芽肿性酒渣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丘疹性酒渣鼻,皮损可累及鼻部、面颊、前额和下颌,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和潮红,治疗周期长,容易反复。肉芽肿性口周皮炎,多发生于儿童,该病有自限性,停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可缓解。文献报道四环素、红霉素、甲硝唑等药物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四环素有许多非抗生素特性,可抑制炎症细胞趋化、抑制肉芽肿的形成,外用钙调神经磷酸抑制剂吡美莫司乳膏抑制T淋巴细胞内炎症因子的形成。本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可明确诊断,口服四环素和外用1%吡美莫司疗效显著。
1 Kim YJ,Shin JW,Lee JS,et al.Childhood granulomatous periorificial dermatitis.Ann Dermatol,2011,23(3):386-388.
2贾虹,陈敏,孙兆圣,等.肉芽肿性口周皮炎1例.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6):338-339.
(收稿:2013-12-16)
1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苏州,215611
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