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实习记者 丁彬
健康养殖,畜禽产品安全的必由之路
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不断出现的动物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众对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愈加敏感并高度关注。自本世纪初我国就提出的健康养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文 | 本刊实习记者 丁彬
“在十二届全国现不的人在。吃大我我,三看情担次到愿心会那吃它议些瘦是广养一吃东得点了代特的很表别鱼团多肥。的抗的”分生鱼今组素,年审长一3议起般月上都,来,围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再现“直言”本色。
有此担忧的不光是钟南山。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不断出现的动物食品安全事件,公众对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愈加敏感并高度关注。在2012年5月上海发布的《中国八大城市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中,公众将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列为最不放心食品类别的前两位,分别为50.33%和26.17%。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针对当前兽用抗菌药滥用及非法兽药问题,日前,农业部印发《全国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方案(2015-2019年)》,方案指出:将利用五年的时间开展系统全面的综合治理行动,推进标准化和健康养殖,提高畜禽标准化养殖率、水产健康养殖率。
实际上,为规范兽用抗菌药物(抗生素)的使用,自本世纪初,国家陆续出台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规、标准。
但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使用抗生素达16.2万吨,其中52%为兽用抗生素。在36种常见抗生素中,兽用抗生素的比例更是高达84.3%。
为什么养殖业对抗生素如此依赖?我国养殖业还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规范兽药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实现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8月19日,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与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第二十二期“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五方谈”,主题是“健康养殖离我们还有多远”。本次座谈会由山西博亚方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分会副理事长刘继军、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宏福、辽宁省凌海市畜牧局局长冯作俭、山西省垣曲县科技局局长梁淑娟、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旭明、山西博亚方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清池、伟嘉集团市场中心副经理刘辉等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处副处长袁学国主持。
第22期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五方谈在中国农科院召开。
近年来,国内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宏福说,传统农业是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的一半都给动物吃掉了,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包括“饲粮”作物在内的三元种植业的重要性。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快速发展,畜产品生产不仅产量大增,质量也得到提升,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和体系也得以建立和不断完善。但我国养殖业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准入制度缺失,养殖规模无序扩大。国际上养殖业管理规范的国家,对养殖准入和生产规模的控制极为严格。以挪威水产养殖业为例,企业或者个人申请水产养殖许可证,需先经过地方政府的规划、环保、交通部门的审查批准。最终向渔业部门提交,由其依法对申请者的资质、经济能力以及允许的场所、生产规模、养殖种类和方式等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核定,对于养殖场之间、养殖场与水产品加工厂之间的距离也有严格的限制。严格的准入制度,既协调了养殖生产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的关系,同时通过严格控制环境容纳量,减轻了养殖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有效地防止了疫病的传播蔓延。
虽然我国同样制定了养殖业领域的规划制度,但由于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和实质性的实施,同时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入、规模控制、行为规范等配套规章,导致部分地区养殖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这既加重了面源污染,也带来了病害频发、蔓延的重大隐患。
第二,过度依赖药物防治畜禽疾病,但效果日渐趋害避利。为了预防疾病,精细操作、精心饲养、严格管理是养殖过程中所必需的,而药物防治在操作上相比较就简单得多、省力得多。只需将药物一洒、一泼,或者往饲料中一拌就万事大吉。久而久之,依赖药物防治病害就形成了普遍的行为,难以纠正。即使到了现在,禁用药物的违法使用行为不能绝迹,而要求尽快研发出禁用药物的替代药物的呼声强烈,反映出这种依赖性的根深蒂固。
但药物的大量使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专家于2004年从京津地区发病鸡场分离出1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995年分离的164株进行药敏测定对比,结果发现其对青霉素、链霉素的耐药性9年间分别上升了50.8%和85%。由此看出单纯通过加大药物剂量解决养殖中的疾病问题是徒劳的,反而致使细菌耐药性增强,畜禽产品药物残留量大幅上升,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
第三,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观念淡薄。在近年从发达国家引入“质量安全”概念之前,我们对动物产品只有质量的概念而没有安全的概念,评价养殖产品的质量关注的也只是产品的鲜活状态,而从未考虑过卫生和药物残留状况等食用安全问题。因此,在研究养殖技术、制定操作规范时,较少直接提出卫生条件要求。在研究防病治病方法和药物时,也只考虑药物效果,不研究药物残留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四,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畜禽养殖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养殖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畜禽养殖活动反过来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大自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二者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随着畜牧业发展及生产规模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满足市场对畜禽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因其排泄物和养殖污水的大量集中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规模化、集约化畜牧养殖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其中氧化亚氮(N2O)约占全球排放量的65%,甲烷(CH4)约占全球排放量的37%,而N2O和CH4的“增温效率”分别是CO2的310倍和21倍。另外,中国畜牧养殖业每年的废水排放量超过100亿吨,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全国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排放量的总和。畜禽粪便方面,据预测,2020年中国畜禽粪便总量将达到42.44亿吨,对水质、土壤、空气等造成极大威胁。
1972年联合国有关会议提出“水产品健康与生态养殖”。1995年FAO第28届大会审议通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健康养殖理念框架基本形成,但没有对健康养殖进行明确定义。为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关于健康养殖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养殖生态环境的保护,动物疫病防治,安全、高效、低残兽药的研发,优质饲料配制,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
在我国,健康养殖理念的形成与健康养殖技术的运用最早出现在养殖对虾病害防治的实践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对虾养殖业遭受白斑综合症病毒病重创,科技工作者开始转变药物防治病害的传统思路,探索通过增强养殖对虾体质、维持良好养殖生态环境实现病害防治的新思路。良种选育、优质饲料研发、水质和生态环境调控等技术措施的实现提高了养殖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既有效防控了对虾病害的发生,又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真正实现了对虾养殖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该套技术措施是按照生物健康理论创建的,因此被定义为健康养殖技术。之后,对虾健康养殖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体系在其他种类的养殖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健康养殖理论和技术逐步得到提高和完善。
2003年农业部发布《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对健康养殖的概念作了初步定义。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健康养殖涵盖人和动物的健康,其含义包括4个层次:一是饲养过程中动物的健康,要求饲养环境、圈舍的设施、设备和饲养规程等符合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利于动物健康生长与繁殖;二是饲养过程中饲养员和工人的健康,要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养殖设施及管理过程不危害员工身心健康;三是饲养过程中的环境健康,要求养殖场不污染外环境,外环境也不能污染养殖场;四是养殖产生的终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要求养殖过程不污染产品,出栏动物无疫病、无药物残留,对消费者健康没有危害。
半个多世纪来,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迅速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然而,现今的饲养管理方式与动物健康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
集约化动物生产的优点在于以最少的土地、场房、人力、饲料和设备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工环境的调控、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密集饲养对动物带有很大的强制性,拒绝了动物散养时的自由采食、运动、宿住和交际,严重影响了动物的正常行为和习性的施展;改变了畜禽舍的生态环境,各类应激因素聚集,使动物的生理代谢、神经体液以及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尤其是环境低劣诱发的疫病流行严重;舍饲动物对生活环境没有选择的条件,对人的依赖性比散养更大,一旦设备如供水、供料、通风等管理失误就会造成整群遭殃。
随着畜禽饲养规模的提高,圈舍内动物的高度密集,动物健康状况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环境性疫病的出现和普遍存在。1979年,美国国会技术办公室指出,当畜牧业集中在高产量、高密度、令人窒息的养殖环境中时,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定期使用抗生素才能使得这种养殖模式得以维持。美国人道协会指出,集约化养殖对抗生素的依赖是必然的。非自然的拥挤和排泄物的堆积,对农场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使用抗生素维持畜禽生产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实,有的国家畜牧业使用的抗生素占抗生素产量70%,其中包括人兽临床。然而,滥用抗生素导致的后果是多方面的,不仅使畜产品的风味改变,而且导致药物残留,食品质量下降,耐药菌产生。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实行规模化畜禽养殖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工业化的动物生产方式的诸多弊端问题,因此,改变了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进入了一个理性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以动物疫病的有效控制为例:欧盟规定,2006年各成员国全面禁止饲料饮水添加任何抗生素;2012年1月1日全面禁止蛋鸡笼养,采用丰富型鸡笼饲养、地面平养、散养或生态养殖。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刘继军说,健康养殖实质上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问题。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化的过程中,国内主要存在两种方式:规模化经营和家庭牧场。农业部养殖标准化的提出和推广使我国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尚未达到现代化养殖业的标准(如高饲料转化率、适度规模、集体效应等)。因此,发展和推广健康养殖是我国养殖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发展和推广健康养殖,当务之急是扭转过度依赖药物和疫苗的状况。张宏福指出,动物健康是“养”出来的,健康养殖要大力抓“养”的环节,从保障动物健康的角度来构思养殖手段和技术体系。发展和推广健康养殖当务之急是扭转过度依赖药物和疫苗的状况。首先,少用药、慎用苗、尽量不用化学消毒剂(特别是动物活体消毒)。药物不是万能的,而且很多药物会对动物自身的免疫健康带来威胁。其次,建立适宜动物生长的养殖环境。环境条件的是健康养殖的关键,但也是我国养殖业的薄弱点。提高环境的设施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优化环境参数,才能有效控制动物的患病率,降低养殖的成本和风险。最后,重视动物自身免疫力的作用。养殖过程中的任何措施都应该立足于维护动物自身免疫力的发生、发展,增强动物自身抗病能力。很多药物和疫苗不一定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相反可能会对动物自身免疫力带来压力,甚至造成破坏。
其次,农牧结合、适度规模。餐桌上消费的肉、奶、蛋及其加工产品涉及到的生产环节非常多,产业链很长:包含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兽医服务业、运输业、屠宰加工业等,直至进入食品流通环节。但核心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几千年来,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紧密: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产生的附产品——粪尿、污水,都能作为有机肥返回到农田,增强土壤肥力,从而确保农牧系统之间正常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如果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饲养的畜禽数量太多,其产生的大量粪污不能及时地返回农田,则会截断种养之间的生态平衡,一旦这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从而对该区域的大气、土壤、水以及动植物、人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因此,按照农牧结合、适度规模(土地的适宜载畜量)的原则,设计畜禽场的养殖规模,并对畜禽场进行合理布局,是确保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产业链其他各方组织起来,充分运用先进饲养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高效管理。
最后,健康养殖的目的是保护动物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产品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只有集中多方的力量才能实现“安全和优质”双重质量保证和“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实施健康养殖,需要行业组织引导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服务质量;需要企业拥有高度自律和公益意识;需要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需要市场终端的有效监督和实施优质优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从田头到餐桌”的首尾相接的健康链条,促使形成养殖业优质安全高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