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郴州市华湘社区管委会 郭洪发
矿产企业社区非在职群体管理问题的思考
文/郴州市华湘社区管委会 郭洪发
【摘要】国有矿产企业建厂历史悠久,在社区中存在着较为庞大的非在职职工队伍。这部分非在职群体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地方的和谐稳定。怎样解决和处理好矿产企业非在职群体的和谐稳定问题是当前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文从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矿产企业;非在职群体;社区
近几年来,随着矿产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并对职工干部群众的思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在非在职群体内部,很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改革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做好非在职群体的管理工作,是摆在矿产企业党政工团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由于矿山、石油等矿产企业“点多、线长、面广”等行业特殊性,其所属社区大多地处偏远,矿区居民绝大多数是企业离退休职工及其子女,还有相当多的工伤工亡职工家属,具有既不同于城市社区,也不同于农村的显著特点。这些职工在计划经济年代曾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企业建设出过力、流过汗。各级组织应当通过创建和谐企业社区,让他们过上安全、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
通过调查分析,非在职人员群体中,生活真正困难的家庭仅占很小的比例,而在已经暴露出来的、制造不稳定因素的重点、活跃人员中却没有一个属于真正的困难户。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影响非在职群体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变化,矿产企业各群体间的利益差别不断扩大。在心理上突破了一部分人的承受底线,使获得利益较少的非在职群体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衡。
二是国家现阶段有关方针、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也诱发了部分非在职群体对现状不满情绪。并把这些情绪转嫁、发泄到企业和政府身上。
三是生存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部分非在职群体的心态发生变化。无论是协解人员、提前退休职工,职工家属、子弟对当时的政策都是认为合适的,心态也是比较平衡的。但是随着形势任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四是不同非在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各类群体的思想动态越发复杂。从各种群体非在职人员的情况来看,各个群体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利益,矿产企业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个非在职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膨胀另外一些非在职群体的欲望,产生新的诉求动机,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难以从根本上铲除影响稳定的“病灶”。
非在职群体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棘手和艰辛的工作。在保持非在职群体稳定的工作中,矿产企业社区不仅面临着同类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难题。
一是社区非在职群体人员队伍非常庞大,做过多过细的思想工作比较困难。如前文所述,矿产企业居民成分比较复杂,伴随我国老龄化的社会发展现状,离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社区居住。面对如此庞大的非在职群体,矿产企业社区的稳定工作呈现出了稳定群体小而不稳定群体大、少数人做多数人的稳控工作、一个人包一些人思想稳定的被动局面。在社区自身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尽管严格实行了稳定工作责任承包制度,但是在职人员做非在职人员过多、过细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很难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在群体性事件和稳定突发事件中,矿产企业社区要集中很大力量、拿出很大精力协助做好整个辖区的稳定工作,因此对社区非在职群体教育疏导的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
二是矿产企业改制单位移交非在职人员对社区缺乏归属感,社区做其思想稳定工作的感情基础很差。在实施企业改制的矿产企业中,影响大局稳定的问题主要出在企业改制单位向社区移交的非在职人员中。一些单位改制后,当前的经营效益水平相对比较好,员工的收入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与被移交人员、尤其是被移交非在职人员的经济生活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被移交人员不平衡心理非常严重。加之一些单位改制后对移交人员缺乏应有的关心,使被移交人员、尤其是非在职人员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而改制单位移交非在职人员被社区接收后,与社区管理中心没有感情基础,对社区管理中心缺乏认同,社区做其思想工作的效果很差,即使诚心诚意去做工作,也难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更无奈的是,一些移交接收人员不了解社区的情况、不理解社区的困难,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把一些不满情绪转嫁发泄到社区身上。可以预见,在近一个时期内,社区很难赢得移交接收非在职人员的充分理解,维护稳定的压力依然沉重。
三是稳控工作的关键是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但有些事情社区有心无力。大部分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也是现实的,做非在职群体的稳定工作,只讲大道理不够,关键是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对部分有再就业愿望的非在职群体,社区充分挖掘社会劳动就业安置岗位,一般情况下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是不少再就业人员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只想收获,不想付出,挑剔岗位、不劳而获的思想较突出。目前,也有部分已经再就业的非在职人员,责任心较差、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较低,
且不服从管理,对加强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比较消极的影响,社区要落实企业有关协解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就比较困难。对少数非在职人员生活中的实际苦难,社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要解决多个困难家庭、长期困难家庭的根本问题,却还是力不从心。
非在职群体的管理工作重点就是抓好信访稳定和再就业两项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构建非在职群体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设立非在职人员管理岗,负责非在职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移交社区的非在职人员可以按照居住区域划分到各物业公司老年站和物业站管理,并设立专职非在职管理服务人员。专职管理服务人员定期对非在职人员进行走访,及时掌握每名非在职人员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身体状况以及社会关系和思想动态,经常与非在职人员交流思想,宣传讲解社区的各项政策,对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向上级反映,畅通信息渠道,理顺思想情绪。对困难家庭,制订不同的帮扶措施。真正做到让非在职人员“生活有人问,困难有人帮,诉求有人听,情绪有人顺”,切实增强非在职人员对社区的归属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二是建立健全家属工作基础资料和稳定帮扶网络。管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对非在职人员各类信息的充分掌握。社区要对各站家属人员的情况进行详尽的摸底、建档,尤其是家属人员本人及其家庭的信息一定要全面、准确,这样便于扩大工作对象,也容易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同时还要从稳定和生活困难两个方面进行类别划分,做到真困难真帮助。为了保证一对一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制定严格的稳定工作承包网络,承包人签订承诺书。并及时健全信访责任追究办法,明确接访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确保非在职群体的科学有效管理。
三是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要切实发挥好信访办的信访接待和协调职能,保证群众有方便的说话地方,有畅快的诉苦之处。要根据环境条件变化,不断改进信访部门接防和处理问题的工作流程,建立“二级领导轮流接待来访群众、三级领导积极处置信访案件、四级信息员及时上报信访动态”的信访工作体系,使其“横到边,纵到底”。同时,要严格落实信访责任追究。集体上访事件,一般都是由于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造成的,因此,要努力提高日常信访案件的处结率和上访群众的满意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解决问题不及时、矛盾积累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要给予严格的责任追究,减少或消除“大闹快解决、小闹能解决,不闹不解决”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四是以社区党员活动中心为龙头,建立“支部加协会”非在职人员管理新模式。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实现对非在职党员尤其是社区中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可以充分利用活动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把以非在职党员为首的社区各类“特长团体”“兴趣小组”扶持起来,组建成居民协会——原则上实行支部、协会双重任职:即支部书记兼任会长——在社区的统一领导下,各协会按照章程,自行组织活动,参与小区建设。“支部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为非在职党支部和非在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过去非在职党支部难有作为,现在可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同时,这一模式也进一步畅通了非在职群众参与社会活动和小区管理的渠道,拓展了他们愉悦身心、展示一技之长的舞台。支部、协会互动,非在职党支部组织党员围绕社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很好地发挥了他们贴近非在职群众的天然优势;文化广场及各项活动,既愉悦了身心,又活跃了生活,非在职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积极与地方联系沟通在建立包括企业“劳动力市场”和“人才交流市场”在内的再就业工作网络体系的基础上,推动有就业能力且愿意就业人员的就业。非在职群体中的“协解”及其他非在职人员的管理重点是帮助他们实现二次就业。矿产企业应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实现这部分非在职群体的再就业。社区要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协解”人员社区就业,引导“协解”人员餐饮、早点、夜市等非全日制就业,提倡超市促销、保险、旅游等阶段性就业;促进小编织、小饭桌、小制作等家庭就业;推广代买、代送、托管等应需就业。发展劳务派遣就业。根据市场需求,派遣到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从事季节性、阶段性就业,既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负担,又消除了“协解”人员就业不稳定、工作没单位、收入没保障的不稳定感。
参考文献:
[1]余军毅.坚持群防群控 促进和谐稳定——万年县汪家乡山下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情况调查[J].老区建设,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