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教育无痕

2015-10-30 16:24明星
中关村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陈军弟子规农民工

明星

陈军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初中毕业就来京种菜的农民,一个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的“心理咨询师”,一个为了公平正义而孜孜不倦的育人者。

从市里跋山涉水三个小时,赶到上庄水库,我沿着上庄镇的指路牌七拐八拐,穿过一条条蜿蜒曲折的胡同,终于来到了陈军家。这是陈军两个月前搬的新家,门上挂着一个木头牌子,上面写着“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轻轻地敲了敲门,说清来意,一位慈善的老人开门将我迎了进去。这是一座独门独户的民居,小院儿原本就不大,如今已被高粱、谷子和其他不知名的农作物占满了。角落里种着两棵果树,开着鲜红的果实。

在老人的指引下,我径自来到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活动室。在这里,我要与陈军进行一场有关教育与公益的对话。

陈军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初中毕业就来京种菜的农民,一个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的“心理咨询师”,一个为了公平正义而孜孜不倦的育人者。

陈军将自己比喻为一颗星,在沙漠上空,孤独而寂寞。但是,他要用太阳给予的能量,来点缀天空。

为农民工解忧愁

陈军曾是农民工的一员,生于1970年,老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察北区沙沟镇丁家梁村。1987年,家境贫寒的他,勉强读完初中后便辍学了。后来,他跟随老乡来到北京一家砖瓦厂辛苦干了一个月,一分工钱也没拿到。他只好背上行李卷,回家种地务农。1990年,陈军为了改变命运,再次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这次,他随父母在北京郊区租了块儿地种菜,然后起早贪黑地去卖菜。

与大部分农民工一样,陈军经历了城里人的歧视乃至被遣返。不过,他很庆幸,那些挫折并没有将他的意志击垮,让他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如果有个问题让他想不开,他会想着法儿地开导自己。但是,全天下有几亿农民工在他们工作的城市里谋生活,为自己的家庭忙碌奔波,他们的心理问题又该由谁来开导?

“外来务工群体是一个城市里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需要传达,他们的权益需要维护,那么,就由我来充当他们的代言人吧。”就这样,陈军摇身一变,由一个老实巴交的菜农变成农民工“烦忧热线”的创始人。

2003年,陈军专门申请了一部电话,向社会公布了号码,将热线电话命名为“烦忧热线”,同时,他把自己的棚屋命名为“恨忧斋”,意思是一个悲愤忧思的地方。

“当你烦恼痛苦困惑的时候,请别忘了烦忧热线的主人,在用他微薄的力量支持着你。”就是这么简单直白的一句话,已经温暖了数万人的心扉。

有人想要轻生,有人哭着求助;有人诉说心里的悔意,有人想弄清吵架的根源。日复一日的倾诉与倾听,在别人因倾诉而获得排遣的轻松中,陈军也获得了精神的快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热线号码,陈军的热线电话不断响起。一次卖菜时,一个陌生的小伙子紧紧拉住他的手久久不放,说他设立的烦忧热线为农民工办了件好事。可是,随着接听的电话越来越多,陈军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课堂。可是,他有多少年没有摸过课本了?大学的课程他真的能听懂吗?老师会轰走一个蹭课的穷小子吧?当他一堂课听下来,当他把所有知识点都听懂的时候,他开始有自信了,于是,他去买了心理学教材,他成了课堂上的活跃分子,他获得了所有任课老师的支持。甚至有老师对他说,“心理咨询就需要像您这样的人。”

有过苦痛的经历,渴望心灵的超脱,有着悲悯的情怀,有股不服输的韧劲,陈军确实具备一名心理咨询师的特质。就这样,陈军花了四年时间用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回想当初只有实战(创办农民工烦忧热线之初)、没有理论的日子里,陈军一度非常苦恼,就像是空有一身子力气没法儿使出去。后来有了理论的积淀,再遇到问题,陈军知道该如何劝解,也能够快速地分析出问题的实质。

迄今为止,“烦忧热线”接听的电话已达3万多人次。

告诉孩子是与非

世间的路有千万条,最难走的是心路。

陈军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先是办起了“烦忧热线”,后来成立了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前者疏导了农民工群体心中的烦恼;后者是让善的种子在农民工的下一代身上生根发芽。

“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和高尚的人格。”儿童文学家秦文君如是说。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地震撼了陈军的心灵。因为他知道缺少教育、忽视教育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农民工子弟不爱读书,学到初中就走向社会了。村里养猪的那些人,以为只要多喂饲料就好了。代代相传的陈旧思想让一些农民并不在意自己拥有多少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在陈军眼中,这种思想是那么地可怕,而且它像瘟疫一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

“有些孩子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对方不给就打就抢;未经同意就摘别人家的苹果,听一句批评就骂骂咧咧。”陈军对我说,很多农民工出外挣钱,根本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读书,甚至出现品德方面的问题。

“如果小孩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要去争去抢,未来社会该有多危险?!”陈军不敢想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将公正和理性的观念传输给孩子们。

2009年,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成立。陈军和妻子李小凤是该组织共同发起人兼主要工作人员。小凤是师范专业本科生,为了支持陈军的事业,放弃了高中教师的工作,来京和他一起从事公益事业。2010年,中心获得陈一心家族教育基金会的资助。陈军还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东方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志愿者。

陈军很重视流动儿童的德育教育。“有的孩子经常损坏玩具,或者将其占为己有。在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制止,并告知这一行为是不对的。培养好习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教导他们。”

起初,家长们疑虑重重:把孩子送到这儿能有什么好处?不会是骗子吧?“在大多数农民工的眼里,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重要,甚至上不上学都无所谓。儿童中心被有些家长当作帮助她们看孩子的地方,甚至还会为自己的孩子因毁坏玩具被教育而耿耿于怀。”对此,陈军并不懊恼,“根深蒂固的思想需要一点点改变,总会有支持理解我们的人。”

2010年10月肖家河开始拆迁,儿童中心在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下搬到了韩家川。2012年9月,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得到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活力社区的资助。后来,为了扩大服务人群,2013年7月,儿童中心又在海淀区上庄镇上庄村开设了分部。

迄今为止,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已服务了500多个农民工家庭。陈军一脸坦然地说,“虽然要跨过沟沟坎坎,但我们觉得教育无痕,能做一点儿是一点儿。”

专业服务是根本

最近,陈军很苦恼。

2015年6月,新居民儿童教育文化活动中心与社会福利基金会三年合同到期。这意味着,自2015年7月起,陈军失去了一笔每月两千元的收入,而这笔收入在以往的三年里一直是由基金会作为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工资而拨给陈军的。没有了这笔收入,不仅意味着陈军的生活会受到影响,继续交付中心的房租也成了大问题。陈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活动中心的房租、水电成本要四万元,再加上一些活动费用,每年要有七万元的投入,这还不算工作人员的工资。”

早前,中国社科院发布《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报告认为,制约微公益及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从业人员待遇保障严重匮乏,公益人才发展不可持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也公开表示,传统观念里,公益慈善不是一个行业,仅仅被认为是施舍与救助,只需要“一对一”式的帮助即可,人们喜欢把慈善过度道德化。陈军也遭遇过类似的困扰,公益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职业,而仅仅认为是奉献爱心的行为。

一直以来,陈军的收入来自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稿费,他为一些媒体写文章,在广播电台做节目,但这部分收入微乎其微;第二部分是录音整理费用,两年前他成立了一个速记社,专门整理大学老师的项目调研和访谈录音,收入还算过得去;第三部分是依靠项目合作而获得的工资收入,但是这受限于合作的周期。

“之前,我想的是如何筹资交清房租,但几个月下来没有任何进展。直到遇见一位NGO基金会负责人,他告诉我公益组织生存的根本是服务,必须将服务做成品牌,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才会有人出资购买这些服务。如此一来,公益组织才能长久发展下去。”虽然只是简短的两句话,却让陈军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开悟。他认识到中心正经历着一个发展的瓶颈,转型势在必行。

发现问题,就马上去解决、去改正。陈军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整理以往的教学资料,从中总结出精华,再按照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框架整编出一套比较专业的流动儿童教育方案。陈军理出的教育方案分为三个内容,家庭教育工作坊、亲子绘本阅读、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奉行。这一方案最后将以家庭服务包的形式,给不同年龄的流动儿童去使用。在陈军看来,这种家庭服务包的模式,不仅能服务更多的家庭,还可以将服务标准化,从而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转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离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又近了一步。在中国,专业化的公益慈善行业才刚刚被发掘。据统计,中国社会组织就业的比重仅占整体就业比重的0.5%以下,而在美国第三部门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到非农就业人数的10%左右,其创造的GDP比重位居行业第二。有学者呼吁,除了政府、公众和资助方的努力,公益组织自身也要尽快实现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才能赢得社会更多的信任。

《弟子规》中寻道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有太多的荟萃值得我们去吸收、去给养。

经过5年实践,新居民儿童中心逐步形成了适合流动学前儿童和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的新模式。作为一部童蒙养正的经典,《弟子规》指出了为人子弟应秉行的待人接物等礼仪规范。陈军认为,让流动儿童学习《弟子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综合而论,都具有深厚的意义。

“待人方面,要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泛爱亲仁;接物方面,要饮食有节、穿衣有时、起居有常、行动有则。”陈军只用了短短几十字,就把《弟子规》的精华提炼了出来。而且,他“不仅要提炼,还要将内容量化和标准化,以便适用于6岁以内的小孩子阅读和模仿。”

如今,新居民儿童中心制定出整套弟子规课程,共分为29课时,每课时60-90分钟。课堂上,志愿者、孩子和妈妈们不仅要对弟子规内容集体诵读、还要学礼,做拓展训练,观看动画片,活动从释义到践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由于《弟子规》是古代作品,难免有些不合时宜,陈军就在教材设计和共修活动中进行了说明和辨析,加入现代文化理念,让孩子们更便于奉行。

当被问到撷取《弟子规》的初衷,陈军答曰,“如今,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流动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困惑。他们在拥有极少的社会服务和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对传统的育儿方法更是倍加质疑。”陈军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比如很多儿歌、童谣、民间游戏等在促进儿童全方位发展方面并不逊色。最重要的是,“在中国这些古老的文化当中,传达的友爱、和平、向上、健康的思想,对于倡导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军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他不仅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行为规范,还希望家长可以每日落实《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撰写学习体会,督促孩子践行《弟子规》的故事。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天天诵读,日日提高,月月总结《弟子规》。”他的想法很新颖,他所做的实质是在倡导一种学习与践行相结合、共修活动与家庭练习相结合、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过,光是督促还不够,他还要把规范细化到每个行为当中去。

他要求志愿者在迎接小朋友和家长时要问好,回应问题时有礼貌,与孩子交谈时要蹲下身、弯下腰,让孩子可以看到志愿者的眼睛。他告诉家长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在社区里要邻里团结,平时多使用礼貌用语,“您好”、“麻烦您了”、“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正所谓“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于孩子们,他希望他们说话要诚实,守信用;多赞扬别人的优点,不宣扬别人的缺点和过错。他还将感恩教育灌输其中,希望孩子们吃饭前要感谢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受委屈时也要多想想父母亲人的好处,原谅他们的错误。他还希望孩子们在家要力所能及地做家务,比如拿碗筷、端菜等;玩耍之后将玩具、书籍等整理好;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向长辈请早安;睡前要读弟子规,向家人道晚安。

天啊,他简直就是个传统文化的“传教士”!不过这样的“传教士”,孩子和家长们却都很喜欢啊!

公益让生命有意义

什么是幸福?如何做才能获得幸福?只有把幸福的动机与公益事业结合起来,这个事业才能持续下去。

所以,“只有自私的人才会把公益事业持续性地做起来,做好,做长久。”2015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可持续的未来——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项目两周年”活动上说出了这句话。在许教授推荐的书单上有一本名为《自私的美德》的书籍,论述了自私与公益及美德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自私还会是美德呢?因为“参与这些公益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每一个自己。”这不也说出了陈军的心声吗?

自从依次创办农民工烦忧热线和新居民儿童文化中心以后,陈军的生活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公益活动带给他的美好,远远超出在物质上得到的幸福感。当他为农民工排解心里的烦恼时,当他带给孩子们欢声和笑语时,他也是要感谢他们的吧?!因为他收获了对方的真诚和信任,让他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地富有层次感。这些孩子是陈军生命中的线索,让他有机会去追逐和实现自己人生的使命。

十年之前,陈军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十年之后,陈军已经服务了很多的人,不仅沉淀了自己的事业,也浓缩出自己生活的精华。“当你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你的生存的根基也会砌得越来越坚实。”陈军如是说。“你在服务社会的时候,也在成就你自己。有时我们会舍不得付出,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你看,我们的上一辈,他们经受了多少苦难,甚至甘愿冒着杀头掉脑袋的危险,不是也走过来了?那我们呢?最起码不会面临生命危险。那么,有什么想法就去努力实现吧!”

回首创业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他一直坚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曾经有人问他,“为何要投身公益教育?”他的回答是,“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很多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时,这个人的生存就不再是问题。”

往事似乎历历在目。一路走来,陈军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这些好心人有大学教授、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热心的妈妈们、与他打过交道的政府工作人员,还有热衷公益的各界人士。他们有的捐款,有的捐赠玩具,有的捐赠书本,有的提供智力帮助。很多心理学专家为他支招,给他引路,当他身陷精神的泥潭,还会伸出援手拉他上来。陈军承认,他是幸运的。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帮助,才让陈军的公益教育梦想得以延续,一直走到今天。

更加令他欣慰的是,在中心遭遇困境之时,妻子没有任何抱怨,而是温柔地鼓励他,“当初你一个人的时候,都咬牙挺过来了,现在有这么多人支持你帮助你,相信我们会很快战胜困难的。”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让陈军啃掉了一个又一个坚硬的骨头。长此以往,陈军学会了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陈军也是懂得感恩的,他说他在努力地学习善待每一个人。而且,不管是谁,他都试着去结识,去了解,去学习对方身上的闪光点。陈军说他的梦想就是服务外来务工群体,提升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与社会沟通,让他们的下一代有能力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即使未来迫于无奈,我的梦想要向现实低头,可只要努力过,我还有什么好后悔的?!”

如今,有很多“陈军”这样的人在为这座城市的文明“添砖加瓦”,相信北京的未来将越来越好!这里的孩子们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陈军弟子规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水乡情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Pygmalion
陈军作品
弟子规
弟子规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弟子规